近來,延遲退休和退休金制度并軌,已經挑動了全社會的關注。

  中國的退休制度以前因為種種體制和政策原因,存在一些漏洞。一方面是干部和工人的分軌導致的退休金差距大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不用繳納養老金而獲得的養老金比企業人員多的問題;更有女工50歲退休,女干部55歲退休,男干部和其他兩類女士,遇到特定政策需要還可以進一步提前退休的問題。比如,45歲甚至40歲開外的女工就提前退休,男干部或官員工齡滿30年就能在50或55歲左右提前退休。

  如此情況,與現在中國人均壽命74.5歲,特大城市平均接近80歲的狀況產生了巨大沖突。更何況,全球現在都面臨老齡化問題,由于老齡化社會一個突出的問題是,養老金實際上要求工作人口的代際模式來接濟,中間只要出現年輕人供養老齡人比例失調,就會成為全社會的問題。人類能不能度過這個老齡化危機?這是中國當下出現改革退休制度與提出延遲退休問題的更廣闊的背景。

  但問題還有它的B面。反對延遲退休的群眾擔心的是,無論男女,到60歲還不能退休,身體健康挺得住不?是否搶了年輕人的飯碗。

  那么,有沒有第三種甚至第四種做法呢?

  記者就此采訪了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鄒藍教授和綜合開發研究院城市資源平衡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辛華博士,討論退休后的人力資源和其利用問題。

  從洋廠長格里希和廣場舞大媽說起

  鄒藍:這兩種不同的看法,實際上基礎起點都一樣:退休后,人對社會就不再產生價值了。實際上,退休者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社會依然能有積極的貢獻。就看這個橘子,是種在淮南,還是種在淮北。

  現在50歲以上的人,如果一向關注經濟發展和改革,就應當記得80年代武漢柴油機廠的洋廠長格里希。武漢柴油機廠產量、質量和員工待遇得到顯著改善,與從當時的西德請來的格里希當上廠長實施的改革直接相關。而格里希,是西德已經退休的工程師專家。不要忘記,德國1957年就推行了65歲退休的制度。

  以此推想,江蘇一個經營管理能力很強的廠長,退休后受貴州一個城市聘請去擔任一個缺乏活力的企業的廠長,上上下下又都配合執行合理的改革,那么格里希的洋廠長奇跡,估計也能在國內的異地再現。

  那么再看國人現在退休后能否從事一些體力要求不算太低的工作呢?看精力充沛的各地廣場舞大媽就知道,一般而言這并沒有問題。就是延遲退休到65歲,相當一部分退休者的健康狀況依然沒有大礙。

  退休者也是人力資源

  辛華:不能機械將退休者看作是不再具有人力資源的人群。恰恰相反。中央政府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還有一些學者,鑒于出生率下降,人口紅利的消失而有關切和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不過現實是,不少退休者還積極活躍在社會生活中。他們或者是返聘在原單位,或者通過市場獲得再就業,有的甚至自己創業。即便沒有重返社會的退休者,通過為子女的家庭后勤保障,間接給社會做了積極貢獻。

  老齡化程度更高的經濟體,如日本和香港,以及不得存在就業的年齡歧視的美國,飛機上沒有青春年少的空姐空少,而是空爺空奶或者空叔空嬸;餐廳里的堂倌也不是“小妹”、“小弟”,而是大叔大媽。即便沒有到過日本和歐美的人,只要到過香港,都會對此有切身體驗。

  為了應付老齡社會的特殊需要,日本更發展出了老齡經濟,除了雇傭年長人士外,還為老年人眼花或行動略緩慢等特點,設計并生產了適合老人使用的特殊用品。因此,即便是退出社會而完全休息的老人,其生活需求,都被利用來發展社會經濟。

  從這個角度說,我國的退休人員的人力資源非常豐富。整個社會有巨大的潛能值得去挖掘。

  記者:確實,我有個老師去美國,在水牛城的一個酒店,遇到一位快70歲的黑人老太太服務員來清理房間。老師跟她說,您還在干活,在我們國內,不少人50幾歲就退休了,下崗了。哪想她說,你們那么早就沒了工作,是你們的政府對你們不負責任。老師感嘆:美國這么底層的勞動人民一份子,她的話多少有點讓人吃驚,也給人不少啟發。

  中國的實際情況,退休年齡比發達國家偏早,同時退休者不進入社會,在家為子女帶孩子操勞,間接價值其實比社會分工又通過交易換回來的社會服務,又優質還自帶飯菜票。比如深圳現在的家庭鐘點工價格,每小時20~30元。家政服務員,月薪3500~4000左右,有月嫂,還上萬。而老人,公公婆婆或者岳父母幫著女兒或兒媳帶孩子,兼著料理家務一日三餐提供的服務,用社會購買方式去實現,估計價格不會低于5000元。

  據美國勞工部門1995年的統計數字顯示,美國一個全職主婦,在家相夫教子,年薪應是12.09萬美元。因為如果沒有她在家操勞,她丈夫就要繳付每周 2325美元去雇人去完成她所做的一切工作。這么說來,一個美國家庭主婦操勞的價格,比一般白領都高不少。當時一般教授的年薪,只是這個數字的一半。

  國內,從自己家庭出來到外面幫別人料理家務或當保姆的人,其服務的價格不比初入職的大學新畢業的人低也是證明。

  退休再就業未必搶年輕人飯碗

  鄒藍:提供家務勞動,社會倒沒有擔心。因為中國的服務業發育較差,家政服務還需要進一步發展。對于家政服務,年輕人和有特別年長者的家庭,都有需要,而且在大城市如此需要還供不應求。

  中青年和一部分學者所擔心的,是退休者在家政服務領域之外的再就業,可能剝奪了年輕人的飯碗。甚至有人挖苦編段子說,讓孫子攙扶爺爺去上班,而成年的孫子卻無所事事閑在家里啃老。到了公交車上,年輕人給老人家讓座。老人家推讓說,咱們都是上班族,就甭客氣了,你坐吧。

  的確,發達經濟體中,包括中國香港,年輕人的失業率,都高于社會平均失業率。年輕人擔心不是沒有道理。從常理考慮,一個單位要聘用退休人員,基本不會用來干年輕人能干的事情,而是要用其經驗豐富,技能嫻熟,技術高等高門檻的特長。就是餐飲的堂倌,也是年長者人情練達,服務相對更妥帖,而且他們的流動性很低。

  因此來看,社會過于擔心退休者再就業剝奪年輕人的飯碗,是沒有必要的。聘用退休者回來工作,可能對企業來說能解決技術或服務的瓶頸口,提高效率而增加對就業的需求。這反而有利于促進就業。

  辛華:目前全國各地,尤其是在大中城市,退休后再就業的老年人比比皆是。據有關調查顯示:在我國60至69歲的離退休老年人當中,有45.7 %的老人愿意再找一份工作,而在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當中,也還有8.1 %的老人想再找一份工作。

  根據國家老齡委以前的一份研究報告,自從2003年全國老齡委啟動老知識分子智力援助西部的“銀齡行動”,到2013年,“銀齡行動”工作在全國31個?。▍^、市)有500萬人次的老年志愿服務者積極參與到“銀齡行動”工作中,對落后地區進行幫扶和指導,發揮了積極作用,直接受益群眾3億多人次,創造經濟價值80多億元。

  這個說明,對退休而希望再就業的人才不加以利用,確實是一種特定人力資源的浪費。因為他們豐富的工作經驗、深厚的專業知識往往彌補了中青年人的不足,解決工作中的瓶頸,提高工作效率,間接促進發展和就業。因此,老齡資源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力。

  建立長期的老年志愿者制度

  鄒藍:老年志愿者的話題,倒值得多說幾句。前面說到了洋廠長格里希。他是西德退休工程技術人才。根據我的了解,國外退休專業技術人員從事社會服務傳統已久,法國的AGIR、奧地利的ASEP、美國的IEC、意大利的SIES、盧森堡的LSC、以色列MATAT、瑞典的SS、德國的SES,這些退休專業人員機構,還有日本的海外協力都用退休人才。美國和平隊的海外援助,也改變了只用年輕人的做法,轉而也重視中老年人志愿者。

  國內,國家老齡委以及各省市區的退休醫生、教授、藝術家智力支邊,與國際這些老齡專業人員組織的志愿者活動,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我們的做法不是制度性長期性的,只是臨時短期突擊。

  我國許多鄉村教育方面的民間機構,在西部和貧困地區支教時,聘用的相當一部分人員是退休教師。我們在貴州黔東南黎平縣推進的鄉村教師培訓計劃,部分志愿者是當地的退休教師。此外,還有深圳的退休志愿者,在黔東南丹寨縣雅灰中學駐點了一個學期。

  從這里我們得到啟發,退休者當老齡志愿者,現實中也具有可行性。

  但是,除了教授教師醫生藝術家等專業人員,我們能否考慮更廣泛的專業技能人才,包括技工、精通農藝園藝養殖種植的老農等草根人才?畢竟我們的國家從東部到西部發展差異很大。東部不再用的技術,在西部也許依然還有采用的空間。

  比如,充當志愿者的退休工程師,到中西部企業幫助改進技術;退休經理,幫助企業改進管理;退休技工,幫助制造業企業改進工藝加工和流程;退休鉗工車工電工等,幫助培訓技工;退休醫護人員不再有行醫資格,但是可以培訓基層醫護人員;退休教師,可以幫助培訓基層師資;退休農技員,幫助中西部農業發展;退休獸醫、退休果農,畜牧師等,都可以幫助鄉村的種植養殖事業;退休律師,幫助基層和企業加強企業的法律事務。各種專業技能人才都可以。

  我們還想到,老齡志愿者的機構,不妨考慮在大中型城市開始組織。老齡委牽頭也好,扶貧辦牽頭也好,社會組織局認定的民間機構實施也好,先在本省或者本地區嘗試推行?;蛘咴谑∈袇^層面上組織,可以更充分利用本省區的退休人力資源,在全省區范圍內幫助智力扶貧和支邊。

  希望工程的退休者版

  辛華:鄒教授,你的想法,老齡志愿者在本地服務,問題不大。如果到外地,則組織上可能需要完善配套。否則有麻煩。

  比如到異地服務,就是短期一兩天,也需要較大的交通成本和吃住。坐車還有風險。這些都讓志愿者自己來承擔顯然不合理。

  因為這些費用相對平均退休金,尤其是基層職工的退休金,數額比較大。叫人家自帶干糧去服務一天,沒有問題。但是牽扯到幾十元的交通費,幾十元的住宿費,再加幾十元的餐飲費,幾天下來,估計就會花掉一個退休工人一個月的退休金。這樣做的話,老齡志愿者的事情就不可持續。

  鄒藍:辛博士說到了關鍵點上了。異地服務,不要求退休志愿者自帶干糧去辦公。采用希望工程類似的模式,由老齡志愿者機構籌集或勸募資金,用于支撐在異地的援助活動。

  假定一個退休技工到外地基層企業援助一個月或三個月;一個退休教師到外地支教一個學期。服務期間的住宿費和生活費,都由志愿者機構以服務津貼名義承擔。假定住宿2000元一個月,吃飯800元一個月。來回路費600元,都由機構承擔。還外加人身健康意外保險單一份以便本人和家屬放心。這樣的話,志愿者可以把退休金留下,服務期間靠服務津貼生活。當然,退休金相對比較好的,放棄一些津貼也可以。

  從財務上講,這是津貼而不是工資,不占基層企業單位的工作崗位,因此也就不會搶占中青年的飯碗。如運用希望工程模式,還可以抵折所得稅。對社會而言,這樣做,能鼓勵個人或者企業向老齡志愿者機構捐款。而公益機構開支透明,就能取信于民,如斯良性循環。

  考慮到我國現在每年有近千萬人退休,其中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及國企大約每年退休300萬人。只要有千分之一退休者愿意為貧困地區公益事業當志愿者,那就有10000人左右。每個省大致可以有300人。如果這1萬人平攤到國家級和省級貧困縣,則每個縣可以有20人左右??紤]到每年都有新的退休人員,以三年為期,每個縣可以分到60人。這個人力資源是可以長期利用而不擠占年輕人的就業崗位的。

  鑒于國內老齡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各地方政府,如大中城市以及省區政府,都可以考慮老齡退休者服務這個方案。他們能創造價值,但是又不占就業崗位。這就在退休者徹底退出社會,以及再投入社會就業之間,增加了第三個選擇。

  利國利民利己

  辛華:如此想法的確值得拋磚引玉,讓社會來思考完善,如何在人口紅利差不多用完,人力資源既不夠,又相對過剩的時期,妥善利用現有的退休者的專業技能資源,找到各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我接觸、也曾推動過深圳援助貴州的一些公益活動。感覺是,如此做法的確利國利民,還利己。為什么這么說?

  國家的一種特定人力資源得到妥善利用,退休者給社會提供優質服務。智力下鄉,他們的一生經驗技能積累爐火純青,傳給下一代,對于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有好處。

  利民方面,貧困欠發達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幫助和發展,對于新鄉村建設有好處。有利于民眾。

  利己則是附帶的。有些退休者一旦閑下來,因為心理落差導致抑郁癥的不少,有事做能繼續為社會服務,則幫助他們恢復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