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機遇之城》是普華永道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進行的一項中國城市研究項目,從“智力資本和創新”、“技術成熟度”、“健康安全與治安”、“經濟影響力”等十個維度對20 個重要城市進行持續觀察。深圳市在2015 年度綜合評價中位列第一,“機遇之城”研究組就深圳發展問題專訪了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 深圳)常務理事、深圳市前副市長張鴻義先生。
城市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核心命題之一,這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等方面的系統工程。中國地廣人多,二百九十個大中城市的歷史、現狀和發展途徑各異。深圳作為一個新興的國家經濟中心城市,何以能在三十五年內,由一個邊陲小鎮迅速脫穎而出?常為海內外有心人所關注。我認為,關鍵是天時地利人和,加上敢闖善闖和堅持不懈,造就了這一奇跡成真。首先是,深圳把握住了改革開放這一歷史機遇,作為國家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場”,闖出了一條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其次是,充分利用位處珠三角、毗鄰香港的地緣優勢,堅持“外引內聯”方針,走出了一條面向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的經濟發展道路;第三是決策層富有遠見,在比較中選擇了符合國情市況的正確發展策略。
具體包括:
抓住國家推動金融改革之良機,積極當 好“試驗場”,爭作“排
頭兵”。積極支持國有銀行改革試點,做好引進外資銀行的探索,創辦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支持蛇口工業區辦銀行、辦保險,啟動股份制改革試點和著力培育證券市場。以上多方努力在支持國家金融改革探索同時,有力支持了經濟特區發展,促進了一個新興金融中心的形成。
把握科技進步和全球經濟一體化潮流,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和民間科技企業發展。多年來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產業政策指導相結合,發揮了“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雙重作用,有力地推動了城市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目前深圳在電子通訊、生物醫藥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均取得了明顯成效,成為了國家創新型城市。利用區位交通優勢,發展物流之都。在鞏固傳統陸路口岸的基礎上,推動高速公路和鐵路建設,積極興建媽灣港和鹽田海港,開通深圳航空港。通過公路、鐵路、海 港、空港聯動,促進出口加工業,海內外貿易及旅游業的發展,為進一步起飛鋪路。
張鴻義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 深圳)常務理事、深圳市前副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