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和劇烈波動的股市一樣,媒體拉高聲調強化的一個新概念是德國工業4.0,以及國務院公布的《中國制造2025》。

  德國工業4.0催動著中國轉型加速,中國制造2025計劃是要用十年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到制造業強國的轉變,實現有質量的制造業立國。而這一目標,離不開一支強大的、訓練有素的技工隊伍的保障,離不開職業技術教育的支撐。

  6月29日,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貴州省機械工業學校之后12天,張德江委員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的第三次全體會議上,作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職業教育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此前,張德江擔任執法檢查組組長,在今年上半年先后到8個?。▍^、市),對職業教育法實施情況開展執法檢查,還委托23個?。▍^、市)人大常委會按照執法檢查工作方案,對本?。▍^、市)職業教育法實施情況進行檢查。

  有報道披露,這是我國職業教育法施行19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就此開展執法檢查。也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第一次帶隊進行執法檢查。

  總書記在涉及扶貧攻堅的考察活動中,考察貴州的職業技術學校;委員長第一次帶隊執法檢查,就是檢查職業教育法施行19年來的情況。如此不謀而合表明,中國到了要靠軟的投入、提升國力的關鍵時刻。

  張德江說,從執法檢查情況來看,職業教育仍然面臨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對職業教育重要性認識仍然不足,職業教育不能滿足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多方面需求,職業教育經費穩步增長機制不夠健全,教師隊伍還不適應職業教育發展需要,企業辦學的作用未能充分有效發揮,職業技能培訓難以滿足需求。

  中國制造業要升級,離不開職業教育。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重要批示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發揮我國巨大人力優勢,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之舉。

  一個“戰略之舉”的實施,面臨的“突出困難和問題”是職業教育與實際需求不匹配。這與德國和日本有一支優質技工隊伍存在較大的差別,需要迎頭趕上。

  制造業高級技工缺口400余萬人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報道說,目前,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每年有近千萬學生從職業院校畢業走向社會。然而,企業卻依然難以招到理想的技術工人,特別是那些技術過硬的高級技工。難怪有老總抱怨,媒體也不時議論,“30萬年薪難招一名高級技術工人”、“研究生易找、好鉗工難求”。

  中高級技工的“年薪在15到20萬左右吧。中高級技術工人比較難招,真正有技術含量的人要求也比較高,一般小企業他們也不會去?!闭憬瓕幉ㄒ患倚〖译娖髽I的經理盧先生如是說。他對中高級技術人才的緊缺感受深刻。他說,在制造業發達的江浙一帶,面臨中高級技工“招工難”的中小企業不在少數。而人社部一項統計也顯示,我國僅制造業高級技工缺口就達400余萬人。

  中國職教出現不匹配問題,一出在體制。張德江委員長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報告時指出:“一些現行政策和制度不利于我國職業教育與實際需求的對接,人才培養難以落地。有些地方不按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人口數量的變化來布局職業教育,依然是按行政區劃來設置和管理,造成職業教育脫離實際,效益不高?!?

  其二是教育不能面向市場辦學。張德江委員長在報告中有針對性地強調,職業教育要努力做到“學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要面向市場和社會需要辦學,“建立符合市場和社會需要的現代職業教育院校和專業課程體系,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辦出特色,打造品牌,重在實效,不要盲目追求規模和等級,完善職業教育進入和退出機制?!?

  德國推行雙軌制職業教育

  德國產品質量精良,靠的是嚴格的管理和優秀的技術工人。中國職業教育要改善要優化,需要多借鑒學習德國的經驗。

  當年英國引領的工業革命,傳到歐洲大陸,法國、意大利、德國、比利時等各國,工業起步并且發達起來,西歐北歐以及南歐部分國家逐步形成了發達國家群。而在北美,美國工業化發展迅猛,在19世紀末期取代了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大國,并在近20年的外包浪潮后開始了再工業化。

  歐洲方面,時光荏苒,英國和歐洲的工業雄風不再。只有一個例外,德國。

  為什么在發達國家的勞工和企業全面成本居高不下,歐洲列國制造業都陷入不景氣的背景下,德國依然能維持工業的強大競爭力?

  秘訣之一,就是其優秀的技術工人隊伍以及高質量和高效率的工業管理制度。立法限制房價和房租不合理上漲也是一個因素,這里不多說。

  德國技工的養成,主要依賴于職業技術學校與企業緊密結合的“雙軌制”職業教育。這給德國的制造業企業和其他類型企業,培養了大量技術型、應用性人才。

  戰后德國的經濟騰飛有賴于此。20世紀最后30年至今,德國工業發展也有賴于此。近期,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展示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德國樣板,還是有賴于職業教育的基礎。德國職業技術教育對于工業的貢獻,舉世公認。

  德國法律規定,“凡初中畢業不再升學的學生,就業前必須接受二年半至三年的雙軌制職業培訓?!倍髽I不得接收未經培訓的員工,未經培訓的員工不能上崗。

  所謂雙軌制職業培訓,其核心內容,是國家和企業共同負擔職業培訓。

  政府把提高全體勞動者的素質,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規定了職業學校的一切經費由各州政府負擔。企業把對職業教育的投資,看成是對企業中長遠的投資,認為企業在競爭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擁有大量在生產一線訓練有素的員工?;谶@點,各企業都樂于投資職業教育,負擔學生在工廠培訓期間的一切費用。

  供需雙方緊密結合。每年,聯邦教科部和各州文教部要發布學校畢業生統計數和下年度預測數;聯邦勞動總局及各州分局,要發布各工廠企業招收徒工的統計數和下年度的預測數;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則負責對學生的畢業和企業招工進行調查研究。需要接受雙軌制培訓的學生,早在畢業前就向各有關部門及企業咨詢。咨詢過程既指導學生選擇企業,又幫助企業選擇學生。

  學習和實習方面的具體過程,是理論與實踐的密切聯系。接受雙軌制教育的學生,40%的時間用在理論學習,60%用在實操訓練。他們是雙重身份,既是工廠的徒工,也是公立職業學校的學生。學生每周在工廠培訓三天半至四天,在學校學習一天至一天半。工廠企業著重對徒工進行實際操作的訓練,職業學校著重教授專業課和文化基礎課。工廠企業設有教室,職業學校也設有演示車間、實訓車間。雙軌制職業教育十分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保證了企業獲得合格的員工。

  德國職業教育雙軌制向高校延伸

  1970年代初期,德國通過高中畢業考試的學生數量大幅增加。企業擔心這些學生將來都想要進入大學學習,造成企業培訓的專業人才短缺。于是一些企業提出將職業教育與高校學習的內容相結合,使其對于高中畢業生來說更具吸引力?,F在,雙軌制大學在德國發展迅速,學生人數與參與的學校和企業數量都大幅提高。

  德國的雙軌制大學,學制通常為3年。在這3年里,學生需要兼顧理論和實際工作的學習。學生們每3個月就要進行學校理論學習和企業實際工作的轉換。這期間他們需要完成多篇論文,學校會定期安排口試和筆試。學生們要在企業的實際工作中尋找論文的題目。而在企業的時間段里,學生則要獨立承擔工作任務,參與企業新業務的研發。企業按照行業工資標準發放工資,在職業教育階段,工資每年都會增長。

  在高等院校接受雙軌制教育的學生畢業后,也擁有學士學位,他們的工資和大學畢業生幾乎沒有區別,未來也都可能向管理層發展。

  職業教育與時俱進,德國制造業企業獲得了更多的高質量技工和技師和基層管理人員。

  職教完善的國家年輕人失業率低

  青年人群的高失業率,一直是歐美發達國家的社會經濟頑癥。德國和奧地利年輕人失業率低于8%,而西班牙為56%,意大利為38%。發達國家平均也在15%以上。僅中國的香港地區,青年失業率低于10%。

  而在德國、瑞士、奧地利等少數幾個德語系發達國家,青年就業率很高,其基礎原因就是雙軌制職業技術教育。在以企業實踐實習為主、學校理論學習為輔的“雙軌制”教育下,學生畢業就是合格的技工,能立即為企業所用。年輕人得到工作,企業得到合格的雇員,勞動力市場進入良性循環。因此,實行“雙軌制”而職業教育比較完善的國家,年輕人失業率就不那么高。

  目前,歐盟若干國家如希臘、意大利、拉脫維亞、葡萄牙、斯洛伐克和西班牙等,與德國合作建立職業教育合作機制,幫助這些國家的年輕人接受正規職業教育,以應對高企的青年失業率。

  我國大學擴招后畢業生的連續多年就業難,以及制造業很難找到中高級技工的困難,則凸顯了德國職業技術教育對于中國青年就業,以及產業升級轉型的積極意義。

  中國試水德式職業教育

  2011年,擁有1400萬人口的大都市成都將6所中專學校整合,設立成都市工業職業技術學校,有1200名教職工和2萬名全日制學生和一萬名短期培訓學生授課。面向西南六省區招生,有助于滿足大西南產業發展對技術工人不斷增長的需求。

  成都市工業職業技術學校與200余家企業展開合作。與相關企業簽署了124項培訓協議,其中也包括外國企業。德國《世界報》注意到這個進展,刊發過題為《中國復制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的文章。該文說,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期間在成都短暫停留,參觀大眾汽車工廠。成都希望通過新方式促進職業教育,其中也包括國際合作。比如,大眾汽車公司就與成都市工業職業技術學校,合作建立了自己的培訓中心。德國的巴斯夫公司也與成都市達成協議,為專業漆工修建一座大型培訓中心。該文繼續說,李克強總理曾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相關決議重啟中國職業教育并提升其質量,也建議將一些普通本科高校轉型成應用技術型高校。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2014年也有報道說,國家領導人對中國職業教育很關注。因為處在較低層次的職業學校的質量,可能會對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產生重大影響。該報道說,隨著中國把眼光放到躋身強國行列,中國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進一步發展,而不能單單是世界工廠。分析家和教育部門的官員說,阻礙實現這個目標的是中國缺少熟練工人的現實。李克強總理在會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代表時的講話中強調說,中國需要“千千萬萬擁有較強動手和服務能力的人才”,使“中國制造”更多走向“優質制造”、“精品制造”。習近平主席就本次會議作出重要指示,表明了中國領導層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程度。

  深圳和無錫的實踐

  深圳的職業技術教育向來比較接地氣,講究學以致用,設置專業時就考慮到了本地企業的實際需求。因而深圳各職業技術學校素以畢業生的高就業率而著稱。深圳中職畢業生就業率近年一直超過95%,有不少學生未畢業就已被企業提前搶訂一空。

  而在高等職業教育方面,信息技術學院的畢業生總體就業率也非常高。很多畢業生被華為、騰訊、深圳地鐵、中國聯通等名企錄用。

  職業技術教育與深圳發展休戚相關。2014年9月1日,深圳市長許勤率隊調研深圳職業教育發展情況,并主持召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座談會。

  許勤對深圳職業教育發展取得的成績和教育工作者作出的貢獻表示肯定。他說,近年來深圳職業教育發展迅速、成績突出、廣受好評,形成了“高水平、接地氣,重創新、有特色”的鮮明特點,有力地支撐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在新的發展時期,深圳經濟特區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批示精神,把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到實處,將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抓緊研究制定加強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的規劃和政策,進一步明確我市職業教育發展的重點、目標以及體系和政策,全盤考慮、統籌推進深圳職業教育跨越式發展。

  鑒于深圳產業轉型,經濟結構升級,職業教育和工程技術教育將受到更高的重視。而創客活動的活躍,也對職業教育學生或非職業教育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起到了誘導作用。

  無錫行知技工學校借鑒引進德國的雙軌制職業技術培訓模式,學生一入學就有“雙重身份”。他們既是學校學生,同時又是企業員工。如此職業技術教育培訓過程,理論學習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操作技能,而實際操作能力,又加深了對理論的理解。

  無錫行知技工學校建有現代化的實習培訓中心,建有計算器、電學、控制、測量等實驗室,也設有數控、機械加工、模具鉗工、電子電工、車工、磨工、動漫制作等七個實訓車間,也與無錫的企業、蘇州新區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合資和外資企業建有緊密合作關系,對學生的實習和就業有很大意義。

  實際上,無錫行知技工學校,無錫行知科技學校與無錫行知科技專修學院,是相互銜接的技工學校,中專和大專,位于同一個大校園內。如此銜接,也為技工學校畢業生獲取中專和大專學歷提供了便利。如此做法,也與德國職業技術教育向高等教育延伸的做法一致。

  考慮到中國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需要,以及當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還有人口基數對創造就業的緊迫需求,我們應該繼續重視有勞動力密集特點的制造業,貫徹落實中央最高領導層有關職業教育的指示,并重視和優化職業技術教育,以為中國制造業的升級和中國經濟的升級轉型做好基礎工作。

  沿海發達地區的經濟轉型成功與否,在相當大程度上,與職業技術教育的有效性密切相關。而欠發達地區能否加速發展并向技工短缺的沿海發達地區輸送人才,也與職業技術教育的質量密切相關。

鄒藍,經濟學研究員,前國家體改委經體管所國際比較研究室負責人

辛華,經濟學博士,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城市資源平衡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