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羅力: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七問



李羅力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綜合開發研究院副理事長


一、中國經濟會崩潰嗎?

  自從去年中國經濟明顯降速以來,國內外對中國經濟悲觀哀嘆的聲音就不絕于耳。尤其在今年6月中國股市暴跌后,悲觀和恐慌的輿論,一時間占據了許多媒體的主導地位?!爸袊罎⒄摗备巧鯂虊m上,不少人斷言中國的三大泡沫——投資、房地產和信貸泡沫——即將引致中國經濟崩潰。
  然而,中國經濟真的會崩潰嗎?
  何謂經濟崩潰?有點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所謂經濟崩潰,應當是整個國家的經濟出現大蕭條、大失業,而持續性、大范圍、沒有復蘇跡象地劇烈下跌,嚴重的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長期籠罩著經濟衰退和停滯,整個社會出現劇烈動蕩,甚至銀行發生恐慌性擠兌風潮,市場發生恐慌性搶購風潮。1929~1939年世界經濟危機所導致歐美國家出現的就是典型的經濟崩潰。
  雖然當前中國經濟呈現了一定的困境,但是所出現的問題與歷史上發生的真正重大經濟崩潰相比,根本只是增速放緩,經濟下滑,發展遇到了一定困難而已,甚至連出現某種程度的危機都還算不上,更談不上什么“崩潰”了。正如有國際評論家所說:“經濟增長率急劇下降的情景仍然離中國很遙遠”。
  事實上,即使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危機,也并不一定就會導致經濟崩潰。近在眼前的事實就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也并沒有導致歐美國家經濟崩潰。
  所以,“中國經濟崩潰論”真的可以休矣!

二、中國經濟放緩從根本上是好事還是壞事?

  自2014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出現了明顯下滑,遇到了較大困難,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究竟怎樣看待中國經濟發展目前遇到的問題,才是真正的關鍵。
  唱衰中國經濟的人,認為這是中國長期高速增長中出現嚴重泡沫所導致的必然結果,或是中國長期以來錯誤的經濟增長模式、錯誤的經濟政策方向所導致的必然結果。也有人認為這是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盡,中國的制造業已無法重振,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走到了盡頭的表現。他們認為中國經濟將就此一蹶不振,會快速衰落下去。
  然而,在我看來,中國經濟目前出現的問題,恰恰是壞事變成好事。從根本上說,是有利于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大好事。
  眾所周知,在過去的30多年時間里,中國主要是依靠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憑借強大的人力資源優勢和無與倫比的全球市場優勢,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只用了一代人多一點的時間,就使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后的經濟體,一躍而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高速增長奇跡。盡管在中國發展的這個歷史過程中,不斷有人唱衰中國經濟,不斷有人預言中國經濟要崩潰,不斷有人指責中國的發展模式不正確,但是中國發展成功這個鐵一般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中國根據自己國情,所選擇制訂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非常正確。
  然而,另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就是,中國原有的這種發展模式,隨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所導致的歐美國際市場嚴重萎縮,以及近年來中國人力成本的大幅上升,已經走到了盡頭,變得不可持續。
中國必須從以出口導向為主的發展模式轉向以內需為主的發展模式,必須從以人口紅利為前提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模式轉向以高科技產業為主的發展模式。中國不可能永遠是全球價值產業鏈的低端“打工者”,必須提高自己產業的科技含量和創新含量,從為別人代工的“  中國加工制造”者,走向真正的“中國制造”者,再走向真正的“中國創造”者。另一方面,中國也必須從單純追求數量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轉向追求質量和效益的集約型增長模式,從高耗能高污染的低端落后產業形態,轉向低耗能低污染的高端先進產業形態。而且富裕起來的中國民眾,日益要求更高的生活質量和更好的生活環境,因此他們強烈要求拋棄單純追求GDP的傳統生產方式,代之以與生態環境保持和諧的生產方式??傊?,中國現在已經到了必須轉變發展道路、轉變增長模式、轉變生產方式的關鍵歷史時期。
  然而,這種轉變談何容易?歐美等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在其數百年的發展進程中,從初期工業化的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道路,最終發展到后工業時代的高端高新科技發展道路,無不用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其中伴隨著大量經濟下滑低迷,增長停滯甚至爆發危機的痛苦過程。而今天的中國,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是一個從經濟體量上已經達到10萬億美元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要實現這種轉變哪有可能一蹴而就?哪有可能不用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來完成這個轉型。
  當前我們看到的重化工業產能嚴重過剩、傳統出口產品數量嚴重萎縮、投資驅動模式風險不斷加大、企業傳統經營管理模式難以為繼、招工難和民工荒日益顯現、傳統制造業的優勢正在加速喪失、部分以重工業能源工業和采掘工業為主的省市地區經濟滑入低谷、地方債務沉重、銀行呆賬壞賬增加以及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等等的經濟現象,無一不是伴隨著我們這個國家正在實現經濟轉型所必然產生的困難和問題。
  因此,我認為中國經濟現在出現下滑,經濟發展中出現諸多需要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并沒有什么可值得大驚小怪的。關鍵在于能否找到正確的方法和道路來解決這些問題,能否成功實現國家的經濟轉型。世界上很多國家在發展到這個階段時,由于不能成功轉型而陷入經濟長期停滯的局面,這正是人們常說的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的巨大風險。

三、中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令人擔憂嗎?

  下面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中國進入7%甚至低于7%的中高增長速度令人擔憂嗎?
  現在的中國領導人已把保持這種中高速經濟增長叫做“新常態”,這表明中國當局已不會再把回到8%以上的經濟高速增長作為發展目標。這應該是一種非常理智和明智的戰略選擇。
  事實上,我們倒是應該問這樣一個問題,對于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來說,7%左右的增長速度還算低嗎?其實,所謂的“中低速增長”是相對于中國前幾十年一直保持的8%以上的高增長速度而言的。目前世界所有發達國家中,除美國外,經濟體量都比中國小得多,人口也比中國少得多,但他們的經濟增長速度是多少呢?長期以來始終是在1%、2%或3%左右而已。像日本這樣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甚至有十年以上幾乎都是零增長。如果中國與他們相比,7%左右的增長速度不是已經是很高了嗎(當然中國的國情與這些國家有很大不同,這些發達國家已經處于后工業化階段,而中國則仍然處于高速工業化發展進程中)?更何況中國實現了7%左右的增長,難道不仍然是世界上所有國家中最快的發展速度嗎?印度號稱今年增長速度要達到7.5%,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但是不要忘記,印度的經濟體量只有中國的1/5。即便如此,增速位居第二的中國難道不依然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嗎?
  還有人做了這樣一種計算——即使像許多人所認為的那樣,2014年中國的實際經濟增長率并沒有官方統計數字那樣高,實際只有5%,但這也意味著2014年中國的經濟產出大于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的2007年(增長率為14%),因為今天中國的經濟體量規模比那時大得多。
  其實,我認為,觀察一國經濟增長速度是否合理的要害問題是,其增長速度所創造的工作崗位能否滿足當年的就業率。如果能,那就是合理的增長速度;如果不能,那就是偏低的增長速度?,F在有些人研究潛在的經濟增長率,也有人研究經濟增長的承載率,總之,是在研究經濟增長速度的合理標準。而在我看來,能夠滿足當年的就業率就是最根本的標準,就是一國經濟增長速度是否合適的底線。
  如果按這個標準去衡量,則去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雖然下滑至7.4%——是1990年以來的最低,但城鎮新增就業人口人數超過了1300萬。從滿足當年就業率的角度來看,去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顯然并沒有令人擔心之處。今年也是如此,盡管上半年的GDP增長率比去年繼續下滑,只有7%,但是第一、第二季度的累計新增城鎮就業崗位達到718萬個,就業的目標達成率達到71.8%。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今年10月主持召開部分省市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上說到的,“在世界經濟波動異常、復蘇乏力的大背景下,中國作為10萬億美元體量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仍能保持7%左右的增速,實屬不易。我們的就業率在全世界都是高水平的,居民收入高于GDP增速,全國單位能耗也是下降的。我一再說,只要保持比較充足的就業、百姓收入有所增長、環境不斷改善,7%左右的GDP增速高一點低一點都是可以接受的?!?

四、傳統經濟指標會對中國經濟產生誤判嗎?

  因為現在中國到了經濟轉型的拐點,經濟學界、社會各方面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判斷,對經濟目前形勢的判斷和中國中長期發展的判斷都有很多的爭論。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中長期發展的問題,現在相當一部分研究者還是用傳統的經濟指標來判斷,但現在這些方法在有些方面可能已經不是那么準確、全面和客觀了,或者說已經不能完全解釋我們現在更加復雜的經濟運行狀況了。例如現在很多專家習慣用工業用電量、鐵路貨運量來判斷實體經濟發展的狀況,若這些指標的大幅下降就認為中國經濟現在面臨很糟糕的局面。
  但是這些指標怎么來解釋互聯網、物聯網、移動終端、智能設備對中國經濟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呢?這些指標怎么能夠觀察和判斷上述新經濟形態使中國經濟發生的深刻變化和正在進行的深刻轉型呢?比如深圳,經濟形勢發展很快,今年第一季度財政收入增長22.7%,在全國各省市一直保持第一位,但是它的用電量、鐵路運輸量并沒有增長,都是新興產業、移動互聯、智能設備、“互聯網+”帶來的巨大產業變化。而且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深圳實際上更快地實現了產業的升級轉型,給經濟發展帶來了很重要很深刻的變化。而這些,用傳統經濟指標很難全面準確地觀察和判斷出來的。
  現在內地的老工業基地,傳統工業明顯出現產能過剩,產品賣不出去,生產萎縮,企業非常困難。但是我們應該要仔細分析和研究一下,這是單純的生產停滯下滑還是轉型期的一個變化?應該研究和關注這個地區傳統制造業下降時,它的新興產業有沒有發展起來;互聯網產業、互聯網金融、“互聯網+”的各種產業,尤其是創新的產業有沒有出現苗頭,有沒有在發展。如果傳統產業在下滑時新興產業在出現、在增長,那就說明這個地區的經濟正在發生轉型。中國這么大,每一個地區的發展階段都不同,尤其是現在國家經濟整個面臨著產業轉型,因此不能簡單地用一種標準來衡量和判斷,更不能只用傳統的經濟分析指標來對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形勢做判斷和下結論。我認為,一方面要研究現實中的產能過剩、經濟下滑、經濟萎縮,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新興產業的興起,才會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中國現在經濟的現實和發展問題,尤其是中長期發展問題。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4月14日經濟形勢座談會上實際上也講到了這一點。他首次提出:“我們的一些傳統的支撐力量正在消退,與此同時,一些新興力量則在成長,有的新業態新產業呈爆發式成長。行業和區域現在都處在一個分化狀態,需要先把準脈搏?!笔聦嵣?,即使對于傳統經濟指標,在目前經濟轉型的新常態下,也不能簡單地只用它的上升或下降來對經濟發展狀況做判斷和下結論,否則也會對經濟造成誤判。
  例如今年上半年,衡量經濟的重要指標——用電量增速持續回落,但工業增加值卻仍能保持一定增長。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工業內部增長結構出現了新變化:由于我國六大高耗能行業用電量占到整個工業用電量的將近2/3(62.3%),而今年上半年它們用電減少又是其他全部工業的1.34倍,所以整體上表現出工業用電量回落;另一方面,它們帶來的工業增加值只占全部工業的不到1/3一(28.4%),因此雖然它們生產增速同比回落,但在其他工業行業繼續保持一定增長幅度的情況下,就出現了用電量指標下降0.5個百分點,而工業增加值仍然能保持6.3%增長幅度的經濟運行狀況。
  由此可見,在我國一些傳統的支撐力量正在消退,一些新興力量正在成長的新常態下,特別是在新業態、新產業呈爆發式成長的新發展階段中,運用傳統指標進行經濟分析和判斷已經遠遠不夠了,一味強調用這種方法所得出的結論也已經不全面客觀準確了。我們需要用新的眼光去觀察,用新的思維去分析,我們也需要有新的經濟指標來對這些新業態、新產業進行分析和研究。

五、中國真的“消費不足”嗎?

  談到中國的消費不足問題,首先恐怕要分析一下當前最流行的一種理論,那就是認為中國這些年的經濟增長主要靠的是投資拉動,而消費則嚴重不足。許多專家認為,居民消費不足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長一直面臨的問題,是中國經濟不平衡的一個重要方面。他們認為,近年來中國的消費率尤其是居民消費率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呈不斷下降趨勢。特別是進入2000年后下降更為明顯,2010年下降到最低的33.8%,此后雖回升至2013年的36.2%,但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仍然大大偏低。由此得出結論說,我國居民消費率持續走低表明,目前擴大居民消費仍面臨很多困境,尤其是居民偏低的收入水平以及較低的社會保障水平,都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居民消費意愿和消費熱情。另一方面,他們認為,由于居民消費率偏低,不能有效拉動經濟,成為中國經濟目前不景氣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這些對中國經濟消費不足的很多論述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許多人把當前的所謂“消費不足”,理解為消費疲軟、消費能力差和消費水平低。
  然而,我們看到的現實情況卻與這些理論分析完全相反。近年來雖然從統計數字上中國的消費率持續走低,但是中國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不但沒有萎縮,反而在各個消費領域不斷蓬勃高漲,在一些領域幾乎呈幾何級數增長,甚至根本沒有受到這兩年中國經濟下行的影響?,F在全球都公認中國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消費大國,無論是工業產品、消費產品、大宗產品還是奢侈品,甚至旅游產品,中國消費能力和水平都位居世界前列,而且在各方面都形成了巨大的消費市場。而這種中國居民消費能力和水平的巨大增長,恰恰就是近10多年才突顯出來的。
  在我看來,持有這種理論的很多人混淆了兩個基本概念,那就是消費率和消費增長率,把這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混為一談。
  所謂一國的消費率或居民消費率,所指的是整個消費或居民消費在GDP中與投資、凈出口相比所占的比率。它反映的是GDP的結構。當我們講到消費率高或低時,主要是指消費所占比例相較于投資所占比例和凈出口所占比例而言的“高”和“低”。近年來中國的消費率持續走低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投資率在持續走高,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政府采取了增加投資4萬億來救經濟的政策,使得GDP中投資率更加明顯上升和消費率的更加明顯下降。由此可見,這里的消費率高低與實際發生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能力的上漲衰退沒有直接的關系,也并不是真正衡量實際消費能力和水平的指標。
  消費增長率(又稱為家庭消費增長率)則不同,它是對居民最終消費支出年增長率的統計數據。由于它統計的內容是每年居民購買所有貨物和服務(也包括耐用品,例如汽車、洗衣機等,但不包括住房)的最終支出,因此可以說,這個指標才是衡量每年國民實際消費能力和水平增長或衰退的恰當指標。
  據統計,中國從1990年到2010年這20年間的消費年增長率達到8.64%,舉世無雙。同期世界經濟整體消費的年增長率只有不到3%,另一個經濟快速增長的大國印度年增長率也只有5.8%。另有統計數據表明,2013年,我國消費增長率為7.53%,除低于印度的7.84%外,高于世界其他所有國家。這就印證了為何近年來我們國家能夠迅速成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
  更令人費解的是,很多強調中國消費率低的論者,總是喜歡拿中國的消費率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認為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資料,目前世界低收入國家居民消費率平均達到75%,高收入國家達到62%,中等收入國家平均為57.5%,全球平均為61.5%。中國的消費率不但低于發達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低收入國家。
  這到底能說明什么呢?事實上,GDP中的高消費率或者國民經濟中第三產業占比高,并不一定就是高經濟水平、高生產力的表現。落后國家工業發展水平低,在它的國民結構中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比例都可能會高于第二產業,GDP結構中消費率也會高于投資率。只有當一個國家進入高速工業化階段,它的GDP結構中投資率才會不斷升高,它的國民經濟結構中,第二產業比例也會大大超過第一產業,同時也會超過第三產業。那么為何發達國家現在的第三產業比例遠遠超過第二產業,在GDP中投資率也占比也較低呢?是因為它們已經進入后工業化發展階段。大量勞動密集的制造業已經通過全球化的產業轉移轉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去了,而它們自己則在全球價值鏈的頂端,掌握著核心技術和資金,掌握著全球領先的高端服務業。它們的高消費率和低投資率以及高第三產業和低第二產業,與那些落后國家根本不可同日而語。而我們國家目前則仍處于高速工業化階段,所以投資率高于消費率,第二產業比重仍然很高,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沒有什么可大驚小怪的。不區分上述完全不同的事實和概念,把這些統統放在一起“一勺燴”,然后就來下結論說中國的消費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這簡直是荒謬可笑的。
  在時下有關擔憂我國消費率偏低的眾多理論中,我認為還有兩點值得研究:一是中國的消費率是否真的這么低。二是中國投資率的偏高是否表明經濟結構嚴重失衡了。
  現在已經有學者指出,中國消費率如此之低,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國的居民消費在國民經濟核算中被大大低估了,主要是在統計中對居民的住房消費大大低估了。我很同意這個觀點。
  在對居民最終消費支出年增長率進行統計時,包括了每年居民購買所有貨物和服務(也包括耐用品),但卻不包括購買房屋的支出。而眾所周知,這恰恰是中國居民最大的一筆消費支出。為了在統計上能夠把居民住房的消費包括進去,在現有居民消費支出統計中有一項叫居住消費,包括所有租房者實際付出的租金以及自有住房者的虛擬租金。而統計部門在計算自有住房者的虛擬租金時,長年不變用的是房屋的造價(城鎮每平方米2000多元、農村600多元)乘以一個折舊率(城鎮住房是2%、農村是3%)。顯然,這種理論計算方法大大低估了中國居民的實際住房消費水平。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用這種方法計算出來的2009年中國城鎮居民的住房消費,只是交通費加通信消費的1.5倍。這怎么可能呢?如此計算出來的中國居民消費率,肯定大大低于實際水平。
  如果在虛擬租金計算公式中用當年實際市場租金標準來代替房屋造價,也許要更符合實際得多。當然,這種情況就留給了我們研究者一個重要的課題,那就是怎樣制訂一套科學正確的方法,來更加真實和準確地估計中國居民住房消費的實際水平。
  在講到中國較低的消費率時,還有一點原因,就是中國大多數民眾不習慣有了收入就“吃光喝凈”,更不接受“超前消費”。他們注重“量入為出”,因此中國人的高儲蓄率是世界聞名的,而這一點恰恰是中國國情與世界許多國家的不同之處。這種幾千年的習慣和傳統,與他們是否“錢緊”并沒有直接關系。而這種“未雨綢繆”的消費習慣,最大的好處就是能讓消費避免大漲大跌。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的一項調查表明,中國消費者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不大,金融危機后約有75%的中國消費者繼續維持甚至提高現有消費水平,而在北美和歐洲,有近60%的消費者減少開支。調查還顯示,金融危機后只有12%的中國人認為自己經濟出現了問題,而這個比例在美國和歐洲高達1/3以上。
  當然,高儲蓄率還會帶來高投資率,這也是中國幾十年來以高投資實現高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高投資率和低消費率導致經濟結構嚴重失衡了嗎?事實上中國近30多年來的高速增長,主要是靠很高的投資率來實現的,這點已經是世所公認的不爭的事實。問題就在于,如果說高投資率就是結構失衡的話,那么一個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的經濟體,怎么可能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取得如此的成功甚至創造了非凡的奇跡呢? 
  其實持有這種理論的人,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那就是中國這些年來尤其是加入WTO后,不但成為一個充分開放的經濟體,而且成為世界工廠,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它用很高投資率生產出來的產品,供給全世界很多國家尤其是歐美國家的消費市場,因此與中國的高投資相對應的不只是中國的國內消費,而且還包括國外的消費。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何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很高的投資率并沒有產生嚴重的產能過剩,相反形成了較適應于其經濟高速增長的基本合理結構。這也可以解釋,為何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導致歐美市場嚴重萎縮后,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才開始突顯出來。而且在歐美市場嚴重萎縮后,中國政府才會更加明確地大力提倡、鼓勵、促進和刺激國內消費,很重要原因就是使其彌補原來國外消費的那部分空缺,與此同時又大力壓縮原有的過剩和無效投資,從而力求使經濟結構達到新的再平衡。
  所以當我們論述中國的投資率和消費率是否合理時,不能只從表面數字上一概而論,還要深入現象看本質,這樣的分析和研究才是客觀和準確的。

六、中國經濟正在向好嗎?

  只要真正冷靜地仔細觀察和分析,我們就會發現,中國的現實經濟并不是死氣沉沉。相反,目前在中國經濟中有很多新的東西和重要的亮點,正在不斷涌現出來。
  李克強總理今年4月份講話時就曾首次講到,我國目前經濟中一些傳統的支撐力量正在消退,一些新興力量則在成長,有的新業態新產業呈爆發式成長,行業和區域現在都處在一個分化狀態。
  到了今年10月,他的這個觀點更加具體、更加明確了。他以城鎮就業為例指出:在當前經濟增速持續放緩的情況下,今年1~9月城鎮新增就業已提前完成全年指標。這里面就有“雙創”、簡政放權等改革帶動的新業態增長、服務業快速發展,以及消費對增長貢獻的作用等等。
  他尤其強調指出:“許多人都有個誤解,以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只是搞搞簡單的服務業,搞搞網上銷售,其實遠遠不是這樣。這是充分調動億萬人民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一個大舞臺,也是最大的結構性改革。通過互聯網平臺改造升級創新傳統制造業,被稱為是一場‘新工業革命’。我們的互聯網+‘雙創’+‘中國制造2025’,或將催生中國的一場‘新工業革命’。我們要促進新型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工業智能改造升級,要通過創新供給、擴大新業態等,促進產業和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升級?!?br />   在這里我想再引用一些媒體上發表的資料,來證明中國目前有哪些新的活力和新的亮點,有哪些鼓舞我們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的新動能和新力量,有哪些讓我們看到中國經濟正在轉型和不斷向好的光明和希望。
  今年5月10日,多家媒體都用顯著版面報道了上海博道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莫泰山在出席2015年中國私募基金高峰論壇時,以“萬物生長 經濟轉型已見新曙光”為題所做的主題演講。他在演講中說:“過去兩年我們一直在看總量的數據,是在往下走的。但是稍微去關心一下結構的話,會看到一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绻麖漠a業的角度觀察中國經濟,可以看到傳統和新興、重資產和輕資產、大企業和小企業的明顯不同,很多傳統產業還在受產能過剩的困擾,但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如火如荼?!@些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像小米這樣的企業擴張非???,傳統的大企業依然缺乏活力,而創新創業中很多小企業正在涌現出來?!裉煊质且粋€大眾創新,中國是最好的創業時期??梢哉f,莫泰山的發言,代表了無數像他一樣活躍在中國創新大潮中的新一代企業家的心聲。
  澳大利亞商業旁觀者網站今年8月19日以《中國向創新中心轉變》為題發表評論說:“如今,隨著中國從世界工廠向以尖端科技為基礎的國家轉變,中國問題觀察家們通常會問這個國家是否能夠進行發明創造。那么中國會創新嗎?微軟公司亞太研發集團負責人洪小文說,包括微軟在內的如此多的跨國企業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這一事實是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們能夠創新的明證。那些認為中國只會抄襲西方公司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想法已經過時了。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一份題為《中國對全球創新的影響》的報告支持了洪小文的看法。報告指出,中國現在在兩個領域的創新領先世界,那就是計算機產品和制造程序的改善。洪小文還指出中國兩個正在超過美國的領域——移動互聯網和移動支付。他說認為從移動支付的角度來說,將有更多的創新來自中國。這篇評論文章最后說,“如果要在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尋找積極的發展跡象,那創新的能力和熱情將是不錯的開端?!?

七、有什么新的經濟指標衡量創新經濟嗎?

  前文已經講到,用傳統的經濟指標已經無法準確和深入地解釋互聯網、移動終端等創新經濟對中國宏觀經濟所帶來的的巨大影響,已經無法全面系統地觀察和判斷上述新經濟形態使中國經濟發生的深刻變化。
  因此,我認為應該盡快找到一套新的經濟指標來補充我們傳統的經濟指標體系,這樣才能在當前中國經濟急劇轉型的新常態下,為決策者和專家學者們全面客觀地分析中國經濟形勢提供重要的研究分析工具。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和非常緊迫的重要工作。
  有這樣的一套新的經濟指標嗎?我認為,有。
  現在中國商務部每年都發布《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報告》,作為權威第三方市場研究機構的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每年也發布《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還有其他一些機構也在發布相關的信息(例如國家郵政局每年公布中國規模以上快遞服務業發展信息等),它們所公布的有關中國電子商務的各種信息數據,在一定程度可以成為我們觀察今天新經濟形態的重要經濟指標,盡管它們也許還不那么規范完善,還不那么系統全面。
  首先,我們可以從中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的增長上,觀察分析中國以互聯網經濟為代表的主要新經濟形態和業態的發展速度與發展規模。因為在這項指標中,囊括了生產性互聯網B2B(企業對企業網上交易)、網絡零售、網絡團購、移動終端網購、快遞業務、互聯網金融、第三方支付、跨境電子商務、軟件開發服務等許多新經濟形態和業態所產生的市場價值。
  從這個指標上看,中國的新經濟形態和業態的發展規模和速度,超過了所有人的想像,依然在新的領域續寫中國高速增長的奇跡。據商務部統計,2007年后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呈爆發式增長。2002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總額僅為1萬億元,到2014年,僅12年的時間里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就高達13.4萬億元,超過美國位居全球第一。今年上半年,我國電子商務繼續保持十分旺盛的發展勢頭,交易額達7.63萬億元,同比再增長30.4%。
  其次,我們可以觀察分析這些新經濟形態和業態對中國消費所起到的帶動與促進作用,這對于觀察和分析這部分新動能在我國目前啟動內需戰略中的速度、規模和效果,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2012年我國網絡零售增長速度大大超越世界其他國家,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網購市場。2013、2014年我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繼續以42.8%和49.7%的驚人速度高速增長,且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今年上半年,我國網絡零售續寫高速增長奇跡,同比增長再達到將近一半的48.7%。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上升到11.4%,較2014年上半年同比增長了31%,增長速度超過許多發達國家。 
  第三,我們可以觀察分析這些新經濟形態和業態對我國就業所起到的重要帶動與促進作用。我國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已經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這在我國經濟當前下滑的情況下,顯得格外有意義。我認為,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次講到新經濟形態對創造就業崗位,解決就業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時,實際上主要都是講互聯網經濟、電子商務在增加社會就業方面所起的作用。據有關機構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電子商務服務企業直接吸納就業人員超過230萬人,間接帶動就業人數超過1670萬人?;ヂ摼W經濟、電子商務能夠如此帶動大規模就業增長,有力地凸顯了在它們在社會發展和服務民生中的基礎性作用。 
  第四,我們可以觀察分析這些新經濟形態和業態對我國其他一些產業發展所起到的帶動與促進作用。中國經濟發展的“電商化”趨勢日益明顯,電子商務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它不僅正在創造新的市場、形成新的產業發展方式和新的就業方式,而且也在深刻地沖擊和影響著我國商業、物流業、金融業、外貿進出口業等許多傳統及新興產業,正在對這些行業的升級換代起到重要的促進和帶動作用,使得這些領域的管理模式、業務模式、商業操作模式、市場運作模式都發生著意義深遠的變革。因此通過電子商務的指標來觀察和分析它們對這些產業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商業。電子商務的興起對我國商業企業的影響和帶動是最大的。在蘇寧易購、國美商城等零售轉型的模式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傳統商業企業涌入電子商務領域,推動著傳統商業迅速和大規模地升級換代。在每年公布的電子商務交易數據中,觀察和分析電子商務對商業影響和帶動的信息數據應該是最多的,因為近年來從消費品到大宗商品,從賣紐扣到賣房子,一切都在“電商化”。
  物流業??梢哉f,電子商務發展對現代服務業的巨大拉動作用,體現在物流快遞業務上。而這一行業也是我國近年來高速增長起來的又一重要新產業業態,它對帶動城鎮就業尤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2014年,我國快遞業務規模首次超過美國,躍至世界第一。國家郵政局指出,中國快遞業務量從10億件到100億件,僅用了8年時間。尤其是2011年3月以來,累計業務量已經連續44個月同比平均增幅超過50%。中國快遞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匹黑馬。今年上半年,中國快遞業繼續迅猛增長。規模以上快遞營收為再增長33.2%。此外,有媒體報道,到今年上半年,我國快遞業從業人員已達到590多萬,我國主要快遞企業已擁有67架專用飛機。
  金融業。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不少地區的網絡金融業務開始邁出實質性步伐。網上銀行第三方支付服務和非金融機構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業務,成為在電子商務帶動下出現的金融新業態。而以互聯網支付、手機支付、預付費卡、POS收單等為主的第三方支付業務規模和增長速度,則是衡量網上金融新業態發展規模和增長速度的重要指標。2014年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23.3萬億元,增長35.5%。從1998年開始到2014年,中國的互聯網支付經過16年的成長與創新,支付的產品種類以及客戶群都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收單商戶、個人用戶、交易量上都遠超美國。第三方支付已成為中國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以來,第三方支付業務繼續快速增長。行內的權威分析機構艾瑞咨詢預測,今年我國的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將達31.2萬億元,再增長33.9%。
  外貿領域。在中國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跨境電子商務成為我國外貿領域新的發展熱點。2015年上半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為2萬億,同比增長42.8%,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17.3%。在我國對外貿易增速放緩背景下,跨境電商發展迅猛,已經成為未來驅動外貿發展的新動力??缇畴娚讨饾u受到傳統企業的重視,成為傳統企業發展的重要選擇,很多的傳統企業開始進入這一領域。
  以上,就是我們嘗試用電子商務信息數據對中國目前出現的一些新經濟形態和業態進行的觀察和分析。顯然這些觀察和分析還是十分初步的,很不全面也很不細致,甚至很多方面可能還存在問題。另一方面,如果電子商務信息數據要真正成為能對中國經濟形勢做出分析和判斷的經濟指標系統,也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系統化、規范化的梳理以及補充和完善。不過,無論如何,找到更多更好的新經濟指標來對新經濟形態進行評估、分析和判斷,這件事是應該和需要盡快做的。我在這里所做的嘗試,只是拋磚引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