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1994年正式實施副省級行政建制市體制以來,目前共有15個城市被列為副省級市,分別是廣州、武漢、哈爾濱、沈陽、成都、南京、西安、長春、濟南、杭州、大連、青島、深圳、廈門和寧波。
7個副省級城市低于全國區域金融中心平均水平
15個副省級城市中有濟南、青島、廈門、沈陽、寧波、哈爾濱和長春7個城市綜合競爭力得分低于全國區域金融中心平均得分,這反映出這些副省級城市盡管較其他地級城市擁有更高的行政地位,但在調配金融資源、發展金融中心方面的能力還存在不足,其金融業發展水平與城市經濟地位不匹配。
東北區域金融中心處于末位水平
副省級城市中沈陽、哈爾濱和長春三個東北區域金融中心城市綜合競爭力分別排名第12、14和15,整體處于副省級城市末位,這三個城市金融市場規模和金融生態環境得分在全國所有金融中心中都處于末位水平,因此影響了其整體競爭力排名。
深圳領銜、廣州第二
全國副省級城市中,深圳和廣州金融綜合競爭力一直占據第一和第二的地位,顯著高于其它副省級城市。
成都杭州暗自較量
成都和杭州緊隨廣州之后,近五年來綜合競爭力得分一直處于相互接近狀態,本期成都僅以0.5分的微弱優勢,暫時領先杭州,位居副省級城市第3,杭州位列第4。
杭州與廣州、成都之間的差距主要體現在金融業規模指標方面,2018年杭州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197億元,同期成都為1729億元,廣州為2080億元。
杭州在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金融從業人員數方面,也要弱于廣州與成都。
西部地區除成都外,西安金融產業績效得分連續兩期保持大幅增長,區域金融中心建設顯成效。2018年金融業增加值達到874.9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10.5%,成為全市支柱產業,本期金融績效排名全國第11,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6。
近年來,西安積極推動“絲綢之路金融中心”建設,重點發展能源金融、綠色金融、離岸金融、文化金融、軍民融合金融等特色金融。其中,西安綠色金融探索較早,在金融組織、金融制度、金融產品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西安:爭當綠色金融先行者 西安是副省級城市中較早提出發展綠色金融的城市之一,2016年,西安浐灞生態區被確立為西北首個國家生態區和西安市統籌定位的綠色功能區,為綠色金融探索和實踐奠定了重要基礎。
綠色金融推進機制初具雛形。西安金融機構積極探索了綠色金融的運行機制和標準,其中,建行西安分行在總行的領導下, 建立綠色金融的長效發展機制, 并以“五個專門”為主的綠色金融政策作為其配套措施,建立了以綠色信貸為主, 綠色債券、綠色產業基金為輔、兼營資產證券化、信托租賃等綠色金融產品和綠色金融服務體系;西安銀行則針對生產制造業等高污染、環保敏感企業,研究制定了專門的綠色信貸準入標準,建立了適合環保企業的綠色信貸考評機制;興業銀行西安分行和西安銀行則采用國際上通行的綠色標準—“赤道原則”,加強對環境和社會風險的識別能力。 積極開發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西安金融機構不斷探索新的綠色產品,其中,浦發銀行根據豐水季、枯水季的發電收入對水電企業制定并收取靈活、確定的利息征收金額;恒豐銀行西安分行的高新環保數據貸, 解決了小微企業擴大規?;蜷_發新利潤增長點的資金需求。同時,西咸新區灃西新城開發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于2017年8月發行了陜西首只綠色債券,也是全國首支城投平臺綠色債券。浦發銀行西安分行率先探索碳金融業務,發展CDM財務顧問業務,跨出碳金融領域里程碑式的第一步。 加大綠色金融政策支持。早在2007年,西安市環保局和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營業管理部就聯合在全市推行綠色信貸政策,積極開展了環境管理機制創新的探索。2010年,西安市環保局首次向社會公布了《綠色信貸工作管理辦法 (暫行)》。2015年以來,人民銀行西安分行先后印發了《關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推陜西追趕超越的指導意見》等文件,指導西安市內的金融機構加大、加強對高端能源以及化工產業的支持力度。西安市政府也頒布了《綠色信貸工作管理辦法》,明確將企業對環境的貢獻、環保風險納入到商業銀行的信貸統一管理中, 以期通過綠色信貸政策手段來防范因客戶違約而給銀行造成的風險。 |
銀行類機構,盡管深圳2018年僅有9家本地法人機構,但其資產規模達到11.17萬億元,而杭州擁有12家本地法人銀行機構,其資產規模僅有3.19萬億元。
證券業金融機構及保險業金融機構主要集聚于北京、上海和深圳,而其他副省級城市在該領域幾乎不具備比較優勢。
近幾年,各副省級城市均加快了地方性金融機構的建設,但由于地方性金融機構規模參差不齊,實力相差較大,因此在該領域各城市的得分也相差較大。
近幾年,成都圍繞建設西部金融中心目標,積極推動金融與經濟良性互動、有機融合,打造產融結合、供需匹配、創新高效的金融生態環境。
在金融人才環境方面,成都在教育、醫療資源以及生活質量方面要顯著優于深圳。例如,2017年成都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超過81萬人,而深圳僅有9.7萬人;成都每萬人擁有醫院病床數為68.9張,是深圳的2倍;此外,成都住宅房價收入比遠低于深圳,僅有3.61,而深圳高達16.18。深圳主要在城市環境,如空氣質量優良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及軌道交通等方面具備較強優勢。
成都:打造對接全球的金融生態圈
近年來,成都金融政策競爭力持續提升,基本構建起涵蓋金融機構、平臺、市場、人才、服務等各領域的獨具特色的金融規劃與政策體系。同時,成都積極對標借鑒國際先進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努力構建與全球對接的金融生態環境。
構建地方金融監管沙箱。成都學習香港、英國等地先進經驗,建設成都市地方金融監管沙箱,通過一體化全域金融風險監測平臺以及“7+4”地方金融機構動態業務監管平臺,提升跨地域、跨行業交叉性金融風險的甄別、防范和化解能力。
強化國際金融法治保障。成都遵循國際慣例,提升金融糾紛解決效率,探索實施“金融審判庭、金融法庭、金融審判專門法院”“三步走”,強化金融法治保障。依法推動知識產權權屬轉移,建設成都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區塊鏈知識產權融資服務平臺,促進科技成果孵化、轉化以及產業化。
積極推動金融開放。2017年9月,成都被正式納入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榜單,是“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我國中西部唯一上榜城市。截至2018年底,成都共有外資銀行16家、外資保險機構25家、外資股權投資基金6家,外資小貸公司7家,同樣領跑西部。
開展國際金融交流合作。成都始終秉持國際化視野,探索多樣化國際合作形式,高度重視國際化金融交流合作,已成為世界高規格金融盛會落戶西部的首選城市,舉辦了2016年第三次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國際金融科技論壇、2018亞信金融峰會等各類國際化的金融會議。成都先后舉辦了“成都80”全球大學生金融科技產品研發大賽、香港西部金融中心推介會,成都金控集團、天府國際基金小鎮在倫敦金融城建立了聯絡處。
支持“一帶一路”金融建設。成都不斷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跨境人民幣業務規模,全市開展外匯資金池運營管理業務的企業達17家,開展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銀行機構達36家,2018年跨境人民幣結算額811億元,增長33.2%。2019年4月,成都出臺了《關于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獎勵外資金融機構招引、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生態環境、優化外資金融機構落戶服務機制等有力舉措,進一步完善了成都金融開放政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