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年,也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沖刺收官之年。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國資國企胸懷“兩個大局”、牢記“國之大者”,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專業化整合提速升級,一批“國之重器”撐起大國底氣,入圍世界500強數量再創新高,持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以敢作為的勇氣擔當鍛造善作為的本領能力,以確定性的戰略定力應對不確定的戰略環境,繼續發揮著經濟社會穩定發展“頂梁柱”“壓艙石”作用。

1.二十大對國企改革發展作出重要部署,新時代呼喚國企新使命新擔當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并對國資國企改革發展作出重大部署,強調“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 綜研評論

與十九大報告國企改革相關表述相比,一些變化值得關注。

一是從“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到“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突出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并舉的重要作用,要從推進國家現代化、維護國家安全的高度來理解其做強做優做大的重要性。

二是從“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到“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既表明了對近年來國企國際影響力競爭力日益提升的認可,也體現了對國企在產品創新、品牌塑造、治理提升等方面加快腳步緊追世界一流,在國家社會經濟建設中實現更大發展、發揮更大作用的期望。

三是從“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到“弘揚企業家精神”,強調企業家對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企業家精神就是要在不確定、不穩定、復雜、模糊的環境中帶領企業預見和走向光明未來,唯有勇于拼搏探索、善于抓住機遇的企業家,才能在經濟深度調整、市場快速轉型過程中帶領國有企業行穩致遠。

2.中央政治局會議傳遞務實進取基調,強調“讓國企敢干”落到實處

2022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對下半年經濟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在研究討論當前經濟運行仍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時提出,“要發揮企業和企業家能動性,營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讓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

# 綜研評論

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盡快恢復發展信心,真正動力源自于企業。當前國內外市場主體正被預期轉弱的悲觀情緒籠罩,中央強調“敢”字當頭,就是要通過進一步優化政策制度環境,激發企業和企業家的能動性,更加積極主動面對不確定性,大膽嘗試與創新。對于國企而言,要想“敢干”就必須在容錯糾錯和激勵約束上下硬功夫。如果沒有好的容錯糾錯機制,動輒“禁區”“雷區”,瞻前顧后、畏首畏尾、束手束腳必然損害創新創造的活力動力;如果沒有好的激勵約束機制,干好干壞都一樣、干多干少沒區別,國企員工隊伍開拓進取的主動性、積極性就大打折扣。將“國企敢干”放在首位,也是中央希望通過激發國企大膽試、大膽闖,牽引“民企敢闖”“外企敢投”,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3.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沖刺收官,新一輪改革方向明晰蓄勢待發

2022年11月,第五屆中國企業論壇“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踐與展望”平行論壇舉行,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秘書長彭華崗表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主體任務已基本完成,大力破除了一批體制機制障礙,切實解決了一批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國資國企發生了一系列戰略性、轉折性、根本性的重大變化。

# 綜研評論

國企改革沒有終點,而是下一階段的起點。2020年國企改革以三年為期,構架“1+N”政策體系,配套“雙百行動”“區域性綜改試驗”“科改示范行動”等系列專項工程,推動國資國企改革向縱深推進。三年來,國有企業經營效益穩步上升,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市場化經營機制逐步健全,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提升,但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國資結構布局優化調整、源頭創新能力建設、內外部監管機制完善、容錯免責與激勵約束等方面仍存在不少深層次問題。從各級國資系統對國企改革部署看,下一階段改革攻堅將集中在四個方面:

一是大力推進內專業化整合,在關乎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和戰略性、前瞻性產業領域組建培育一批一流企業;二是補齊補強科技創新短板,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盡快形成一批科改示范標桿;三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持續優化股權管理、企業管控、公司治理和市場化經營機制;四是持續完善“管資本”模式,推動“兩類公司”在組織架構、運營模式、經營機制等方面逐步走向成熟。

4.央地國企專業化整合再提速,釋放橫縱向一體化運作紅利

2022年各級國資專業化整合動作頻頻,涉及行業領域和層級明顯擴大。中央企業層面,中國寶武重組江西最大國有鋼鐵集團,中糧與中儲糧共同組建中企聯合油脂公司,通用技術與中國檢驗認證集團開展檢驗檢測業務整合,中國交建與中國建材圍繞上市平臺進行資產整合和置換,中航電子換股吸收合并中航機電,中國建材旗下凱盛科技收購控股股東三大子公司;央地合作層面,航空工業沈飛與沈陽航空產業集團以大型航空機加結構件項目專業化整合籌建公司,中國稀土集團和廣晟集團在稀土產業開展資源整合和互補合作;地方國企層面,粵水電逾百億并購建工集團,長江產投集團實現“五合一”重塑,北方稀土兩家子公司合并,水發燃氣進行重大資產重組。

# 綜研評論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收官之際,中央企業之間、央地國企之間、地方國企之間專業化整合案例明顯增多,具體方式包括資產重組、股權合作、資產置換、無償劃轉、戰略聯盟、聯合開發等,呈現跨產業、跨領域、跨層級、跨地域等特點。通過專業化整合推動資源向優勢企業和主業企業集中,退出不具競爭優勢、缺乏發展潛力的“兩非”業務和低效無效資產,有利于解決國有企業同質化競爭、管理疊床架屋、投資建設重復等問題,已成為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國資系統,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重要手段。按照國務院國資委部署,根據所處行業和業務布局特點,以產業鏈為中心開展“進、退、整、合”,將成為下一階段國企改革發展重點,更多領域有望出現專業化整合新動作。

5.“大國重器”頻現高光時刻,加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

2022年國企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成果豐碩、捷報頻傳,以重大裝備和超級工程為代表的“大國重器”取得多項令人振奮的進展。中國商飛研制生產的國產大飛機C919邁出市場運營第一步,中國民航運輸市場首次擁有自主研發的噴氣式干線飛機;我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母“福建艦”在中國船舶江南造船廠下水,人民海軍正式進入“三航母”時代;航天科技成功實施問天/夢天實驗艙、天舟貨運飛船、神舟載人飛船系列任務,護航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中核集團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陽”托卡馬克裝置(HL-2M)等離子體電流突破100萬安培,創造中國可控核聚變裝置運行新紀錄,等等。

# 綜研評論

大國重企成就大國重器,大國重器支撐大國底氣。當前全球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博弈空前激烈,我國科技發展正從“跟跑”到“并跑”乃至“領跑”轉變,部分領域進入“創新無人區”,原來“以市場換技術”發展模式遇到巨大阻力。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作為體現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受制于人“卡脖子”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攻堅突破,研發和掌握更多“大國重器”,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重要支撐。此外,各級國資系統加快“揭榜掛帥”“賽馬制”“首席科學家”等科研組織管理模式創新,構建“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化發展”科技創新全生命周期鏈條,將激發和牽引更多企業探索基礎應用技術、行業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加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

6.入圍世界500強再創新高,更多地方國企躋身世界一流

2022年8月,《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布,共有99家國有企業上榜,較去年增加3家。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47家,較上年減少2家,其中國家電網、中石油、中石化再次躋身全球前五,中國中化和中國化合并組建的中國中化、中國航油首次上榜;各地國資委監管的地方國企39家,較上年增加6家,其中杭州鋼鐵、蜀道投資、湖南鋼鐵、山東高速、成都興城投資、新疆中泰為首次入圍;財政部監管的金融等企業12家,去年首次上榜的中國再保險集團落榜,另有福建的興業銀行再次上榜。

# 綜研評論

世界一流看“量”也看“質”。近年來,我國國有企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長,入圍世界500強企業數量和排名均實現顯著提升。其中,中央企業上榜數量相對穩定,發展質量不斷提高,不少已成為各自領域的全球引領者、領先者;地方國企上榜數量連續攀升,所屬區域和產業分布更加均衡,是世界500強“中國隊”的重要新生力量。需要持續關注的是,不少上榜國有企業距離世界一流企業尚有相當差距,尤其以利潤指標為考察依據劣勢更為明顯,亟需強化高質量發展導向,以“兩利四率”(“兩利”即利潤總額、凈利潤;“四率”即營業收入利潤率、資產負債率、研發投入強度、全員勞動生產率)為重點加快轉變經營發展模式,從側重追求規模速度轉到聚焦提升發展質量上。

7.首批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轉正”,國資授權經營體制改革迎來里程碑

2022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印發《關于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有關事項的通知》,對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企業進行了調整優化,明確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華潤(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正式轉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8年改革攻堅,“兩類公司”試點迎來第一批“畢業生”。

# 綜研評論

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由試點階段轉入推廣階段。作為推進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授權經營體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兩類公司”試點期望轉變傳統國資監管機構行政審批式嚴格管控,讓“兩類公司”在股權結構上扮演國資監管機構與實際生產經營企業間的資本紐帶,通過將戰略規劃、投資、收入分配、選人用人等法人財產權交給“兩類公司”,提升企業生產經營、投資布局效率,應對瞬息萬變的激勵市場競爭。2014年以來,國務院國資委相繼改組組建三批“兩類公司”試點企業,形成“19+2”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企業格局。此次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名單中,另有12家試點企業被要求繼續深化改革,而新興際華與南光集團2家企業退出試點,進一步凸顯出5家企業改革成果的含金量。隨著第一批試點企業“轉正”,正式享有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全部職權,可在主業領域內自主開展國有資本運作;同時各家企業在布局結構調整、資本投資運營、管控模式優化等領域改革成果,也將成為中央與地方“兩類公司”試點企業的標桿樣板。

8.中國移動上交所主板上市,為紅籌企業回歸A股樹立標桿

2022年1月,中國移動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成功發行上市,其中中國移動A股IPO發行價為每股57.58元,發行規模為8.457億股,約占發行后中國移動已發行股份總數的比例為3.97%,募集560億元,創下近十年A股IPO紀錄,并成為首家在A股主板上市的紅籌企業。

# 綜研評論

紅籌國企跑步“回A”恰逢其時、水到渠成。近年來,受海外資本市場對華遏制持續加力,國內加大了對紅籌企業回歸A股支持力度,2021年出臺《關于擴大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試點范圍的公告》,將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紅籌企業納入試點范圍,試點行業范圍擴大到14個,其中特別提到具有國家重大戰略意義的紅籌企業申請納入試點不受行業限制。

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就國有上市公司估值問題頻頻表態,提出深化國企改革與資本市場雙向聯動,進一步發揮資本市場工具對國企改革促進作用,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估值體系,推進國有企業估計水平逐步回歸合理水平。在此背景下,以中國移動為代表的紅籌國企回歸A股,不僅有利于降低企業自身面臨風險,拓寬國內融資渠道,保障企業長期穩定經營,也有助于壯大國內資本市場規模,有效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為市場和投資者營造多贏局面,為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樹立海外紅籌回歸榜樣。

9.國企海外發展多次“出圈”,持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2022年國有企業積極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勇當“一帶一路”建設主力軍,從中老鐵路到雅萬高鐵、墨西哥中泰鐵路、匈塞鐵路等,從埃及新首都CBD到阿盟峰會主會場阿爾及爾國際會議中心、卡塔爾世界杯盧賽爾體育場,在基礎設施建設、能源資源開發、國際產能合作等領域,承擔了一大批具有示范性和帶動性的重大項目和標志性工程。但值得注意的是,國有企業“走出去”特別是在海外并購方面遭遇較多阻力,如中國生物制藥收購F-Star被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多次卡關,中集集團收購馬士基冷箱制造業務被美國司法部以市場集中度過高為由否決,中遠海運收購漢堡港CTT碼頭險遭德國經濟部叫停等,如何從“走出去”到“走進去”仍是巨大考驗。

# 綜研評論

國企出海之路機遇與挑戰并存。當今世界大變局加速演化,國際貿易投資持續低迷,大國科技競爭空前激烈,海外市場持續不確定性為國有企業出海發展帶來嚴峻挑戰和諸多風險。但從整體和長遠看,全球化仍是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作為“走出去”發展排頭兵,要積極借助“一帶一路”“全球發展倡議”等國際平臺共建,加大國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更好利用兩大循環、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暢通銜接產業鏈供應鏈為紐帶,拓展國際運營網絡、關鍵物流節點和貿易通道,實現更加強勁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也要以負責任的企業市場行為,對外輸出“中國建造”“中國方案”“中國標準”“中國制造”,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為世界注入更多確定性和正能量。

10.ESG理念融入國企經營發展,履行經濟任務和社會責任并重

2022年4月,國務院國資委成立社會責任局,統籌中央企業的雙碳工作、安全環保工作、鄉村振興和援疆援藏援青工作、質量管理和品牌建設工作和社會責任體系構建工作。5月,國務院國資委發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對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提出明確的ESG工作要求。12月,國務院國資委發布《中央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2022)》《國資國企社會責任藍皮書(2022)》,指導成立中央企業ESG聯盟,首批成員企業包括航空工業集團、中國石化、國家電網、國家能源集團、中國移動、中國寶武、中鋁集團、國投、華潤集團、中國建材集團、國藥集團。

# 綜研評論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形成和發揮的重要基礎,在承接經濟發展任務的同時,必然也承擔著更多更重的社會責任。

一方面,國有企業作為經濟組織,要同其他所有制企業參與市場競爭,講求經濟效益并創造社會財富,提供更多符合人民期待及需要的產品和服務,維護國民經濟平穩有序運行;

另一方面,國有企業不僅局限于經濟利益,也是國家實施宏觀調控、應對突發事件和重大經濟風險的可靠力量,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保障和兜底作用。ESG理念與碳中和碳達峰、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時代發展方向相契合,從中央層面強調以ESG標準衡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表現,意味著社會責任與ESG理念將進一步融入各級國資戰略決策和生產經營,將會成為國有企業長期關注的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