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極具挑戰、極其不凡的一年。大國博弈、俄烏沖突、疫情延宕、通脹飆升、能源危機、經濟脫鉤……大變局之下的世界經濟行至新的十字口,未來之路充滿了不確定性的風險和挑戰。面對風高浪急的時代大潮,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中國金融心系“國之大者”,堅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初心本源,持續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水平金融業對外開放,牢筑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底線,以“金融報國”“金融惠企”“金融為民”的使命擔當,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1.貨幣政策“總量+結構”組合發力,“以我為主”穩定經濟大盤

2022年以來,人民銀行多次打開貨幣政策工具箱,從總量和結構兩方面靠前發力,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為穩住宏觀經濟大盤提供合理充裕的流動性環境??偭可线m度充足,靈活把握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和節奏,兩次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三次下調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完成上繳結存利潤超1萬億元支持留抵退稅;結構上做好加法,推出科技創新再貸款、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引導資金精準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 綜研評論

全球加息潮下“以我為主”貨幣政策更加成熟定型。2022年是全球超級加息年,在美聯儲七次加息帶動下,全球主要經濟體開啟近年來范圍最廣、最為激進的加息大潮。反觀中國并未隨波逐流,堅持“以我為主、穩字當頭”基調不變,針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三重壓力,穩健貨幣政策及時加大實施力度,綜合運用“總量+結構”貨幣政策工具箱,多措并舉降低市場主體融資成本,對助力實體經濟紓困和鞏固經濟恢復基礎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人民銀行經過多年探索,已基本形成一套適合國情的貨幣政策體系,在總量性政策框架下靈活運用各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根據經濟發展不同時期需要動態調整支持重點。下一階段,預計人民銀行仍將基于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變化,精準有力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發揮總量調節和結構調節雙重功能,讓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


2.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和新市民“同頻共振”,助力實現共同富裕

2022年鄉村振興和新市民成為普惠金融發展重點。一方面,中央一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均將農村金融列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環節,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分別印發《關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關于2022年銀行業保險業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通知》,指導金融系統優化資源配置,切實加大“三農”領域金融支持;另一方面,銀保監會、人民銀行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針對新市民在創業、就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重點領域的金融需求,鼓勵引導銀行保險機構因地制宜強化產品和服務創新,提升金融服務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 綜研評論

縣域農村和新市民成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主戰場。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金融工作重點,引導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讓廣大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更加充分、更加平等、更加便捷地享受金融服務,與促進共同富裕的總體方向不謀而合。當前我國普惠金融服務對象不斷向縣域鄉村地區下沉,從金融扶貧擴大到小微企業、“三農”領域,并進一步向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中專畢業生等新市民群體拓展。金融促進共同富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要解決金融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信息不對稱、風險收益不匹配等問題,還須持續加強政策引導和科技應用,根據不同對象群體和地方實際狀況創新金融舉措,擴大金融高質量供給,降低金融供給成本,打通金融直達“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3.綠色金融“五大支柱”加快成型,壓實“雙碳”金融基石

2022年4月,證監會發布《碳金融產品》金融行業標準(JR/T 0244—2022),在碳金融產品分類基礎上,明確碳金融產品實施要求。6月,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將銀行業保險業發展綠色金融上升到戰略層面,并把環境社會治理(ESG)要求納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7月,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作為主任單位,牽頭綠色債券標準委員會發布《中國綠色債券原則》,正式建立全國統一、與國際接軌的綠色債券標準。11月,人民銀行作為G20可持續金融工作組聯席主席,牽頭制定《G20轉型金融框架》,推動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有效銜接。

# 綜研評論

“五大支柱”保障綠色金融發展有章可循。自“雙碳”目標提出來,我國綠色金融發展進入“快車道”,特別是綠色金融體系“五大支柱”加速成型(包括綠色金融標準體系、金融機構監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勵約束機制、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綠色金融國際合作),極大帶動了綠色金融應用推廣和市場擴張,有效發揮了金融支持綠色發展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市場定價“三大功能”。但客觀來看,我國綠色金融發展仍處于從政策導向轉為市場導向的探索階段,綠色投融資所面臨的期限錯配、信息不對稱、產品和分析工具缺失等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激勵約束機制等引導金融機構算好“綠色賬”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仍待完善,如何與普惠金融協調發展、如何與金融科技有機結合、如何與轉型金融做好銜接等也將成為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議題。


4.A股上市公司突破5000家,“專精特新”企業成上市生力軍

2022年在全球資本市場寒冬之下,A股IPO成績單亮眼,上海、深圳、北京三大證券交易所上市新股424家,上市公司總量已經突破5000家,IPO合計募資5868億元,同比增長2.64%,融資額高居全球股市首位。隨著注冊制深入推行,全年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上市公司合計354家,在年內上市新股中占比83.49%,募資金額合計4480.2億元,占比76.35%。

# 綜研評論

“專精特新”用創新鑰匙打開資本市場大門。近年來,從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到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再到新三板深化改革穩步推進,我國資本市場為越來越多以“專精特新”為代表的中小企業提供更有針對性的融資服務。受益于政策護航以及投資者越來越關注企業成長性,2022年A股新上市企業中,超過八成為來自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的中小企業,其中近五成為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但是從國內近9000家的“專精特新”企業規模體量來看,目前上市率有待提高,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快速成長階段,企業需要大量長期性資金投入。同時企業上市之后,更要加快高質量發展,跑得慢的、跑偏路的都將會被淘汰出局。預計接下來,將進一步強化資本市場制度優勢,提升服務“專精特新”能力,優化企業融資路徑,提升企業治理水平,堅定市場信心,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源源不斷注入動力。


5.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落地,銀證保金融機構搶灘布局

2022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標志著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正式建立。11月,人社部、財政部、國稅總局、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印發《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具體參加流程及相關管理作出明確規定。隨后,銀保監會、證監會陸續公布首批開辦、管理、銷售個人養老金業務機構名單,人社部會同財政部、國稅總局宣布個人養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成都等36個先行城市或地區啟動實施,標志著個人養老金業務的正式落地。

# 綜研評論

推廣個人養老金已下好“先手棋”,下一步要打好“主動仗”。與此前已投入試點的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相比,目前出臺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在簡化個人所得稅抵扣程序,降低領取養老金收入實際稅負方面作了進一步優化。同時,個人養老金制度由人社部個人養老金信息管理服務平臺統一管理,為參加人提供個人養老金賬戶管理、繳費管理、信息查詢等服務,大幅提升了管理透明度、便利度,也增強了普通民眾對于個人養老金制度的信任感,為個人養老金制度的順利運行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和技術基礎。隨著金融機構的積極推廣,已有不少民眾嘗鮮新政,但也有部分民眾對于養老金購買額度,稅收優惠力度、產品選擇多樣性等抱有更高期待,后續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推廣運行,各種新的問題和訴求也會陸續浮現,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持續優化制度、隨時解決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才能化被動為主動,推動我國個人養老金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6.中美達成審計監管合作協議,中概股退市危機初步解除

2022年8月,中國證監會、財政部與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合作協議依據中美兩國法律法規,尊重國際通行做法,按照對等互利原則,就雙方對相關會計師事務所合作開展監管檢查和調查活動做出了明確約定,形成了符合雙方法規和監管要求的合作框架。

# 綜研評論

良好的境外上市環境離不開跨境監管合作。一段時期以來,外部環境的復雜多變以及監管的不確定,對赴美上市的中概股企業帶來了不小困難。中美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是雙方在解決中美審計監管合作問題上邁出的重要一步,為雙方依法對共同監管范圍內的會計師事務所開展日常檢查和執法合作建立了監管合作機制,為下一步雙方在符合各自法律規定和監管要求的前提下對等、高效開展合作奠定了基礎??傮w來看,協議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確立對等原則,中美雙方均可依法對另一方轄區內開展檢查和調查,并請求對方協助;二是明確合作范圍,主要是包括協助對方開展對相關事務所的檢查和調查;三是明確協作方式,雙方將提前就檢查和調查活動計劃進行溝通協調,美方須由中方監管部門協助獲取相關資料并開展訪談和問詢。協議的簽署,標志著中美跨境審計監管頂層架構設計已初步成型,為陷入困境的中概股企業帶來了較為明確的解決方向,隨著協議跨境審計監管框架順利落地,在美中概股企業以及擬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將獲得更積極的發展空間。


7.“石油人民幣”呼之欲出,人民幣國際化有望取得突破性進展

2022年12月,首屆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提出“構建能源立體合作新格局。中國將繼續從海合會國家擴大進口原油、液化天然氣,加強油氣開發、清潔低碳能源技術合作,開展油氣貿易人民幣結算”。若中國與海合會國家石油人民幣結算得以實現,將極大提升人民幣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美聯儲貨幣政策對于國際大宗商品市場沖擊。

# 綜研評論

“石油人民幣”預期擺脫全球能源美元依賴。俄烏沖突期間美國對俄羅斯采取的制裁措施已經表明,“金融武器化”成為西方制裁他國新手段,目前石油美元支付采用的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結算系統由西方國家主導,若能在國際貿易中更多使用人民幣結算,則可在一定程度上規避潛在貨幣支付安全風險。隨著近十年來人民幣國際化戰略實施,以及國內石油需求量增加,我國先后與俄羅斯、尼日利亞、伊朗簽署協議試點人民幣結算石油貿易,此次與海合會就采用人民幣進行油氣結算意向若能順利落地,有望逐步構建起以人民幣為主結算渠道的石油貿易體系,不僅會大幅提升人民幣在全球結算、外匯交易、儲備貨幣中所占份額,進一步鞏固離岸人民幣幣值穩定,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基石。


8.金融支持“三箭齊發”,落實房地產發展長效機制

2022年“保交樓”“穩民生”貫穿全年,政策面從供給和需求兩端同步發力,從發布銀行保險機構支持保障性租賃住房發展政策,到開發性政策性銀行設立專項借款“保交樓”,到下調LPR和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到各地降低首付比和房貸利率、放寬限購/限貸政策,力保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特別是11月以來,支持房企融資政策進一步擴大升級,從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擴容,到國有六大行落實“金融16條”向優質房企提供萬億級授信額度,到證監會支持房企股權融資5項措施,信貸、債券、股權“三箭齊發”,為房地產市場注入資金“活水”。

# 綜研評論

“穩房市”短期穩房企、關鍵看需求。伴隨著房地產紓困政策陸續出臺,部分大型房企融資條件獲得改善,房屋竣工及施工進程有所加快,但在居民購房意愿普遍較低的情況下,房地產市場全面回暖尚需時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表態“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不能簡單以放松調控或收緊調控來評判,以防陷入‘一放就亂、一抓就緊’的尷尬局面”,預示著房地產調控導向轉為恢復和穩定市場??紤]到我國城鎮化建設正處于加速階段,居民在住房面積、配套設施、物業覆蓋等方面仍有較大不足,有足夠需求空間為房地產市場穩定發展提供支撐。如何在堅持“房住不炒”定位下,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資投機性需求,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穩妥實施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仍是未來政策調控和市場發展方向。


9.金融穩定立法加快推進,統籌維護金融穩定“四梁八柱”

2022年4月,人民銀行會同國家發改委、司法部、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積極推進金融穩定法立法工作。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融穩定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審,隨后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恫莅浮贩譃榭倓t、金融風險防范、金融風險化解、金融風險處置、法律責任、附則六個章節49條具體細則,旨在保障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基本功能和服務連續性,不斷提高金融體系抵御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遏制金融風險形成和擴大,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 綜研評論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業的永恒主題。金融業是經營和管理風險的行業,金融業務具有巨大的風險外部性,一旦發生傳染蔓延將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深遠影響。當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以《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等金融基礎法律為統領,以金融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為重要內容、地方性法規為補充的多層次金融法律體系,但對于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和處置,總體上還缺乏整體設計和跨行業跨部門的統籌安排,相關條款分散,規定過于原則,一些重要環節欠缺制度規范。對此,有必要制定《金融穩定法》,總結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健全維護金融穩定長效機制,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作用,切實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


10.金融反腐重拳出擊,以廉潔管理護航金融市場

2022年金融系統被列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披露的“執紀審查”人員名單人數達77人。其中,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執紀審查中管干部2名,執紀審查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國企和金融單位干部56名,黨紀政務處分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國企和金融單位干部19名。從落馬人員的履歷看,涉及銀行、保險、券商、信托等在內的多個金融細分領域,其中銀行業占比最高,國有六大行、三大政策性銀行超過30人被查,農信、股份制銀行及地方商業銀行也有多名高管落馬。

# 綜研評論

懲治金融腐敗和處置金融風險一體推進。從近年來查辦的金融腐敗案件來看,金融機構高管一旦發生腐敗,不僅涉案金額巨大,往往還涉及金融監管違規和重大業務風險,對所在機構和人民群眾利益帶來重大損失。因此,金融反腐不單是嚴厲查處系統內失職失責、違法違規和腐敗行為,更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保障金融方針政策落實的重要措施,必須與金融風險防范統籌協同,緊盯風險背后的腐敗問題,堅決斬斷權力與資本勾連,堅決破除權錢交易的“利益鏈”“關系網”,用清廉金融文化涵養金融生態“綠水青山”。另一方面,由于金融領域腐敗往往具有隱蔽性強、技術含量高等特點,對紀檢監察帶來較大困難,需要進一步提升金融反腐精準性、專業化水平,對金融系統的政治生態進行深入分析,提升穿透式發現問題能力,有效應對腐敗手段翻新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