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國普惠金融經歷了新冠疫情考驗,在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小額信貸優惠、支持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以及服務“專精特新”科技企業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023年,我們有必要重新梳理,總結過去一年的經驗和不足,確立我國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戰略新目標新任務。我們相信,在全體同仁努力下,在監管部門正確指導下,我國普惠金融一定能蓬勃發展,穩中求進,更加惠及千家萬戶。

2022年中國普惠金融回顧

一、延續普惠型貨幣政策支持小微企業

一是延續實施普惠型小微貸款支持政策。2022年1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2022年1月1日起,實施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兩項直達工具接續轉換:一是將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轉換為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二是從2022年起,將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并入支農支小再貸款管理。也就是是自2022年起,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不再實施,將原來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貸款的4,000億元再貸款額度滾動使用,必要時可進一步增加再貸款額度,繼續將普惠小微信用貸款納入支農支小再貸款支持計劃管理。

二是為推動中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2022年1月20日央行公布一年期LPR降為3.7%,下調10個基點,五年期以上LPR下調5個基點至4.6%。2022年8月22日央行再次公布1年期LPR降低至3.65%,5年期以上LPR下調至4.3%,分別較上一期下調5個和15個基點。央行宣布下調1年期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至2%,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降息)更加優惠門┟翊又┬糯蟹窒聿翟鮒擔貧胤椒ㄈ艘?、农山{?、小贷公吮M⑷詰9盡⒈O展痙竦鋇嘏┗?、涉农小微企业?span style="font-family:'Malgun Gothic';">?

三是為保持金融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央行于2022年4月25日、12月5日前后兩次宣布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共計釋放長期資金約10000億元。降準釋放出來的資金,對改善金融市場流動性,對中小微企業流動性起到積極補充作用。

四是普惠型小微貸款持續實現量增、面擴、價降,首貸、續貸和信用貸款推進力度持續加大。截至2022年末,我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超過23萬億元,普惠型小微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3.8%,比各項貸款余額增速高出12.7個百分點,貸款利率也在持續下降。我國普惠小微授信戶數為5652萬戶,同比增長26.8%。新發放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是4.9%,處于歷史較低水平,降幅大于企業貸款利率整體降幅。同時,銀行機構為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和貨車司機辦理延期還本付息6.53萬億元;保險機構擴大營業中斷險、貨物運輸險等業務覆蓋面,豐富企業風險分散渠道。

二、擴大鄉村振興幫扶力度和普惠程度

1月,為了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提出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讓擺脫絕對貧困的農村加快轉變為金融環境、生態環境“雙優”美麗鄉村。

2月,為引導社會加大對鄉村振興金融資源投入,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落實黨中央國務院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部署的實施意見》(農發【2022】1號),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扎實有序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

3月,為了提升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能力,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關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銀發【2022】74號),指導金融系統優化資源配置,加大對大豆、油料等重要農產品(000061)供給金融支持,加大對重要農產品生產加工、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等金融支持,做好農民就地就近創業金融服務,拓寬農村綠色發展融資渠道,豐富“三農”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

3月,為了切實滿足脫貧人口小額信貸需求,支持脫貧人口發展生產穩定脫貧,中國銀保監會、財政部、國家鄉村振興局發布《關于深入扎實做好過渡期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工作的通知》,鼓勵銀行機構以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放款,貸款利率可根據貸款戶信用評級、還款能力、貸款成本等因素適當浮動。

4月,中國銀保監會印發《關于2022年銀行業保險業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通知》(銀保監辦發【2022】35號),要求各銀行機構繼續單列涉農和普惠型涉農信貸計劃,努力實現同口徑涉農貸款余額持續增長。政策性銀行、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和主要農業保險承保公司,保持脫貧地區各項貸款余額、農業保險保額增長,實現普惠型涉農貸款增速高于本行各項貸款平均增速,完成金融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目標任務。

三、“專精特新”與“小巨人”信貸支持成效顯著

2022年,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專精特新”科技企業信貸支持力度,提供了低成本、中短期普惠型小額貸款,支持人工智能、人臉(指紋)識別技術、3D傳感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交易風控等場景應用,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發揮重要作用。

2022年,在普惠金融信貸支持下,我國“小巨人”科技企業發展勢態良好,實現全年營收3.7萬億元,同比增長超30%;全年利潤總額超3,800億元,營業收入利潤率超10%,比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高約4個百分點,其中87%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存在旺盛的融資需求,37%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近3年曾申請銀行貸款。

截至2022年12月,全國共有765家“小巨人”企業完成上市,主要布局在高端新材料、5G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集成電路、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熱門賽道,實現了“邊發展、邊規范、邊融資、邊上市”目標,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小巨人”經營資金短缺痛點,形成層次豐富、覆蓋廣泛的普惠金融信貸效應。

四、普惠型特色保險開始推廣并加強

發展普惠金融僅有銀行信貸是遠遠不夠的,保險行業應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根據中國銀保監會初步統計:2022年保險資金運用余額增長9%,銀行保險機構新增債券投資超過11萬億元,保險業賠付接近1.5萬億元,尤其在覆蓋社會低收入群體的普惠型防病免災保險取得了較大進展。

例如,以“政府主動介入、保險公司市場運營、居民自愿參保、保障重特大疾病”為主要特點的“惠民?!痹?022年得到了廣泛推廣,社會低收入群體、下崗人員、新市民、農民工踴躍參保入險。

截止2022年12月,全國共推出263款惠民保產品,覆蓋29個省級行政區,參保人群達到億人次級別,為社會低收入人群分攤高額醫療費用,減少因病致貧因殘返貧風險,切實減輕百姓看病就醫負擔,獲得了社會中低收入群體的普遍認同,釋放普惠、親民效應,發揮出“低門檻、低保費、高保額”普惠保險優勢。

另外,新市民定制保險也開始受到重視。2022年3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新市民保險成為去年普惠金融一個焦點話題。對于全國約3億新市民來說,他們急需保險“保駕護航”;而對保險機構來說,新市民保險需求不僅是下一個盈利增長點,更可以成為完善現有醫療保障體系一個支撐點。于是,2022年,我國涌現出大量新市民定制保險產品。

比如,專屬商業養老保險,采取“保證+浮動”收益模式,繳費方式靈活,最低投保門檻僅為100元,可根據收入情況選擇繳費金額,沒有收入時可以緩繳,為不同職業的靈活就業人員定制了個性化方案。

又如,針對靈活就業工作具有短期性、流動性高、職業風險大特點,微信支付與騰訊微保創新推出了“務工卡+日結保險”,為其定制出了以按人按天小程序打卡方式投保、投保后即時生效、價格低廉、單筆保費在0.3元至2元之間,最高可保80萬元的日結保險。此舉為勞動關系不穩定、難以買到意外險產品的靈活就業人員提供了簡單便利的投保方案,化解了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風險,增強新市民從業安全感。

五、普惠型、差別化信貸策略有效落實

針對全國新冠疫情反復肆虐和多地全面封控狀況,我國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及時調整金融政策,與各類金融服務主體之間形成有效統籌協調,實行差異化監管,做到了避免“一刀切”的生硬管理方式。

2022年3月12日,《政府工作報告》要求不再對普惠金融貸款增速有明確要求,引導更多資金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開展金融機構降低實際貸款利率、減少收費活動,進一步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2022年4月6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2022年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工作的通知》(銀保監辦發【2022】37號),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持續改進小微企業資金供給結構,對符合續貸條件的正常類小微企業貸款積極給予支持,推廣“隨借隨還”模式,對確有還款意愿、存在臨時性經營困難的小微企業,追加展期,自主協商貸款還本付息方式,幫助渡過疫情難關。

2022年5月18日,中國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進一步表示,各級金融監管機構必須強化責任擔當,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增量、降價、擴面。

一要穩存量,設立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紓困幫扶專項資金,對生產經營遇到暫時困難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在房屋租金、水電費、擔保費、防疫支出、貸款貼息和社保補貼方面給予專項資金補貼。

二要強保障,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用電實行階段性優惠,保證用水用電用氣“欠費不停供”,將寬帶和專線平均資費再降10%,確保產業鏈關鍵節點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幫助市場主體更好應對經營風險。

三要擴增量,調動銀行積極性,增加中小微企業信貸、保險供應總量,提高穩企紓困政策的落地成效。

2022年5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要求金融機構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額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并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貨車車貸、暫時遇困的個人房貸消費貸,支持銀行年內延期還本付息,一律取消不合理限高規定和收費,激活“敢做愿做能做會做”機制,暖解小微企業的經營壓力,構建起普惠型、個別化信貸供給格局。

2022年11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牽頭中國銀保監、財政部宣布為了穩定中小微企業就業崗位,對存量和新發放普惠小微貸款,在當年四季度給予定向金融支持,即自2022年10月至12月末,金融機構可對存續、新發放或到期(含延期)的普惠小微貸款在原合同利率基礎上按年化1個百分點進行減息。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按年化1個百分點進行減息的金額進行補償,落實階段性讓利政策。

【案例】

為促進央行出臺普惠小微貸款階段性減息支持政策政策盡快落地見效,中國人民銀行福州中心支行第一時間下發有關通知,要求省內金融機構按照“一行一方案”原則細化內部工作措施、簡化操作流程,采取直接扣減、先收后返等“免申即享”的方式主動對普惠小微企業減免貸款利息,企業無須提交任何材料即可受益,確保政策快速高效落地。金融機構對符合條件的普惠小微貸款在原合同利率基礎上減息1個百分點(年化)及以上的,還可向人民銀行申請激勵資金。為此,福建泉州晉江市某日用百貨商行表示之前貸款批下來只要4%的利率已經覺得很低了,沒想到這次還能享受到1%的減息優惠,收獲了一筆4250元的“意外之喜”。截至12月15日,福建轄內123家金融機構已為21萬戶普惠小微企業減免貸款利息2.26億元,及時將首批央行減息“禮包”送達市場主體。 (案例來源: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福建分行網站公開資料整理)

總之,從中國人民銀行2022年12月“普惠金融問卷調查和指標填報工作”綜合指標看,2022年全國多地各地金融監管部門不再硬性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強制償還到期小微貸款債務,采取了更為靈活的政策,紛紛開展延期還本付息,有效緩解新冠疫情反彈導致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經營和資金壓力,體現了金融持續向實體經濟讓利,取得了很好的市場回應和社會效果。

當然,2022年依然存在普惠型小額信貸投放失偏現象,比如全國個別金融機構為了盡快完成普惠金融信貸考核指標,采取的優化量化數據存在流于形式或失真現象,小額信貸資金并沒有全部投到小微企業,資金斷裂的可能依然存在。

六、數字科技傾向智慧農業與環保產業

2022年,全國農村地區開啟智慧農業創新實驗,天空地一體化數字農業、“一站 式”智能農機生產服務等新型解決方案正逐步在農村實施,不斷突破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限制。

截止2022年12月,全國70個金融科技創新試點項目中有45個項目涉及普惠金融,占比64%,其中有47%設點項目涉及智慧農業和環保產業。

例如,獨創的“耘小寶”環境監測儀和AI高清相機以消費級成本,提供專業級智慧服務,24小時提供氣象及環境異常自動預警,將不同作物的農技指導精準推送至種植農戶手機上。通過獲取大量的農業生產數據幫助農戶更高效實現氣象檢測、土壤檢測、環境監控,幫助“氣象+”指數保險、農災保險等再保險加快落地見效。

【案例】

中國建設銀行(601939)堅持“創新驅動+科技賦能”,運用“移動互聯+科技+金融”模式,打造了APP一站式移動金融服務平臺——“建行惠懂你”,以信貸融資為主,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普惠群體提供生命周期服務。截止2020年末,該金融服務平臺訪問量突破1.1億次,下載量超1500萬次,授信金融4400億元。該平臺不僅采用全線上自助辦理流程,還建立多維大數據模型體系和平臺智能風控體系,為農戶提供了智能化的運營體系。(案例來源:根據中國建設銀行網站公開資料整理)當然,金融科技提高了服務效率、生產能力,從傳統生物技術發展到轉基因生物技術,深刻改變了傳統金融服務方式,也衍生出復雜多樣的科技倫理問題,給普惠金融監管帶來一系列挑戰。

比如,農業糧食作物轉基因技術可以達到人們預期的豐收效果,但同時在培育轉基因種子過程中,人們通常會將一種抗生素抗性基因作為標記基因導入到目標作物中,大概率改變了食物原有基因鏈。人們食用帶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食品后,體內可能產生新的抗藥性,產生超級病原菌。2007年,法國科學家證實孟山都培育的轉基因玉米對人體具有毒性,2008年,美國科學家證實轉基因玉米會損害試驗老鼠的免疫系統。

因此,2023年我們需要加強科技倫理研究,從科技創新角度關注普惠金融“不能做什么”?從倫理道德層面審視小額信貸“應該做什么”?如何讓金融資源保持原有生態系統平衡,保障有限的信貸資源不支持可能導致傳統倫理狀態發生毀滅的項目和產品,探尋普惠金融與科技倫理最大公約數,要求科技倫理沿著不違背人性、不侵犯權利、不篡改普惠的方向發展。

七、普惠金融法制化進程在途,有待加快

3月,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針對新市民在創業、就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重點領域的金融需求,鼓勵引導銀行保險機構結合地方實際,高質量擴大金融供給,提升金融服務的平等性和便利度。

4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金融穩定法(草案征求意見稿)》,著力構建維護金融穩定的長效機制,為我國金融機構平穩運營、金融系統功能發揮和金融風險應對處置提供制度支撐,也為我國普惠金融穩定和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印發,全面推進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為普惠金融全面支持社區養老事業做了很好的政策鋪墊。

11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中國銀保監會聯合發布《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對個人養老金參加流程、資金賬戶管理、機構與產品管理、信息披露、監督管理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定。

12月,中國銀保監會先后發布《關于印發商業銀行和理財公司個人養老金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關于保險公司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就如何促進商業銀行、理財公司和保險公司個人養老金業務發展進行了明確規定。

12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審議,《金融穩定法(草案)》公開征求意見,建立金融穩定工作機制,明確金融風險處置職責分工和后備資金來源,充實金融風險處置措施,完善金融風險化解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受到新冠疫情風睪褪諧〔瘓捌跋歟?2022年我國并沒有出臺普惠金融相關法律法規,不少法規遲遲未能頒布。

例如,雖然有關金融監管部門已經明確表示會盡快出臺《非存款類放貸組織條例》,由于種種原因,2021、2022年都沒有出臺《非存款類放貸組織條例》。我們希望2023正式頒布《非存款類放貸組織條例》,補齊包括小貸公司在內的7類地方金融組織經營活動的監管短板,明確互聯網非存款類放貸組織的準入和監管規則。

又如,2020年11月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的《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一直沒有正式頒布。我們相信,2023年監管機構應該堅決貫徹金融委“對同類業務、同類主體一視同仁,金融活動全面納入監管”精神,堅持持牌經營金融業務原則,全面規范網絡小貸的經營活動,統一技術標準、風險指標,形成系統、架構、接口、數據領域行業標準,將普惠金融業務納入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考核指標,《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盡快“靴子落地”,讓我國網絡小額信貸市場更加干凈、合規和透明。

八、普惠金融實驗區面向全國不斷擴展

2022年9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銀保監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和國家鄉村振興局印發陜西省銅川市、浙江省麗水市、四川省成都市三地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使得我國普惠金融試驗區增加到13個,初步形成了風格迥異、錯位發展的普惠金融試驗區格局。

麗水市10年前是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試點地區,其支農惠農金融效果明顯。今天,浙江省麗水市試驗區目標是要建立服務鄉村振興的多元化金融體系,搭建起“三中心一機構”服務平臺(即林權管理中心、收儲中心、交易中心和調查評價機構),形成了林權確權、抵押登記、交易流轉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并在農村金融服務站模式獲得世界銀行充分肯定,率先建設農戶信用信息系統并完成所有行政村農戶信用等級評定,在“整村批發、集中授信”方面成效顯著。

四川成都市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改革試驗區建設堅持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引領、以促進全要素優化配置為核心、以高水平城鄉融合發展為方向、以防控風險維護穩定為底線的“四大原則”,加大對“三農”的金融資源傾斜,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建立適度競爭、有序創新、風險可控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拓展“天府信用通”“銀政通”“天府金融風險監測大腦”等數字服務平臺應用,做好全產業鏈糧食安全金融服務,分層分類支持“川字號”10大優勢產業和農業產業園區,提升“農貸通”數字化平臺運用實效,探索“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試點,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權)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

陜西省銅川市以中西部“資源枯竭型城市”身份入選,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第一個農村普惠金融綜合改革試點,在融資擔保、信用體系、數字普惠等重點領域持續發力,探索失信貧困戶“信用修復”機制、打造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綜合服務站點可持續建設模式、建立農村普惠金融教育體系等方面取得有益經驗,構建了“央行政策工具+政府補貼擔保+機構精準投放+信用工程建設”的“四+”模式,形成金融精準政策“組合拳”,為普惠金融支持城市轉型和鄉村振興提供“銅川經驗”。

雖然普惠金融實驗區目前得到了國家信貸、財政方面支持,但全國各普惠金融試驗區必須培養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能依靠國家財政支持,這與普惠金融設計初衷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普惠金融在本質上是可持續性發展,自身要具備“造血”功能,而不僅僅依靠“輸血”存活。典型的普惠金融必須依靠市場資源,自行開拓創新產品和經營模式。如果依靠國家行政手段和財政補貼推動起來的,本質上就不是普惠金融,而是慈善或公益事業。否則,一旦國家支持力度減弱,普惠金融試驗區馬上就會面臨生存危機。

2023年中國普惠金融前景與展望

一、盡快推出《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22-2026》及相關法規,為普惠金融發展指明方向和路徑

制度性保障對于普惠金融發展是至關重要的。2016年1月,國務院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作為我國首個發展普惠金融國家級戰略規劃,有效推動了我國普惠金融早期的快速發展。但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有推出新版《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

為此,我們希望2023年監管部門在“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原則下,加快編制《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22--2026)》,從普惠金融服務機構、基礎設施建設、產品創新、法律監管和教育宣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保障手段,增強金融“普惠性”,遏制行業壟斷,發揮政府與市場之間橋梁紐帶作用,為我國普惠金融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二、持續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銜接工作

近年來,普惠金融助力脫貧攻堅取得了圓滿勝利,但新冠肺炎疫情依然會長期反復肆虐,偶發重大自然災害還可能引起部分脫貧人口重新返貧致貧風險。為此,2023年普惠金融戰略重點已經并繼續從聚焦消滅絕對貧困過渡到鄉村振興方向,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盡快建立因病返貧的長效補償機制。給予因災因意外事故致貧人口必要資金幫助,提高返貧致貧施救能效,特別增強對網點無觸達地區的受災返貧人員補償。

2、盡快建立防災免災農村普惠保險,為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提供風險保障。例如,保險公司通過“農業氣象險”彌補受災農戶經濟損失,通過種植險、養殖險、價格指數保險和氣象指數保險等產品類型,提高農村災后理賠效率和精準度,探索開展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工作,形成一個可持續的保險生態體系。

3、做好脫貧人口小額信貸發放工作。對符合條件的特困人員、低保對象應貸盡貸,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的小額貸款需求,凡符合申貸、續貸、展期和追加貸款等條件的,必須及時予以支持。

三、參與規范收入分配和財富積累進程

二十大首次提出“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號召全社會“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財富分配和積累制度新表述,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

財富積累機制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更不是“殺富濟貧”,而是我國實現共同富裕和經濟繁榮的戰略舉措,更是普惠金融前景可期的市場機遇。

在此過程中,關鍵是做大“蛋糕”,科學、合理分配“蛋糕”。普惠金融可以在減少貧富畋?、讣{撇聘喚峁狗矯娣⒒幼饔?,科学、簜b淼夭斡氳諶尾聘環峙?,万G還娣凍醮?、再分配和抵R問杖敕峙渲刃潁黽尤迦嗣癲聘換郟紙錐問迪治鎦噬詈途襠畹墓餐輝!?

發展普惠金融,有效拓寬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發揮出市場配置信貸資源作用,支持大眾自主創新、萬眾創新,讓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村經濟組織及時獲得更快捷、更優惠的金融資源,提高普惠金融包容性,創造出參與社會初次分配的有利條件,帶動低收入主體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發展普惠金融,借助資本市場力量,讓社會弱勢群體、低收入群體和返貧致貧人群通過股票、基金、債券、保險、銀行理財的合理配置分享到股息、利息、分紅等多元化市場紅利,合理配置家庭資源和個人財產,不斷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彰顯出“草根金融”獨特的普惠眾生社會價值。

發展普惠金融,推動城鄉之間均衡發展,增強對落后地區、農村地區、偏遠地區網點無法觸達客群的服務覆蓋,縮小區域之間經濟差距,緩解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提高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普及度,為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帶來“解藥”,成為全社會共同富??v深發展的重要保障。

四、營造綠色環保和金融價值雙贏局面

當前,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理念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重視,發展綠色金融將成為大勢所趨。我國也多次提出綠色、協調、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2022年1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刊發《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提倡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結合,創造出綠色共享的金融環境。4月,中國證監會發布《碳金融產品》金融行業標準(JR/T 0244—2022),為碳金融產品規范有序發展提供了依據。6月,中國銀保監會印發《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引導銀行保險機構發展綠色金融,加大對綠色發展的支持力度。7月,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作為主任單位,牽頭綠色債券標準委員會發布《中國綠色債券原則》,標志著國內與國際接軌的綠色債券標準正式建立。

從發展理念上看,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都是踐行以人為本的金融活動。綠色金融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致力于推動經濟向可持續方向發展,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突顯金融的生態價值;普惠金融則致力于為弱勢群體提供機會均等的金融服務,關注社會財富的人員構成和分配比例。兩者都是新環保主義在金融市場的具體落實,擁有市場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共同價值追求,追求高效利用、長遠持久的發展模式,最終以環保、親民、可負擔方式推動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格局。

可以想見,未來普惠金融與綠色金融聯系更加緊密。在綠色金融發展理念支持下,將綠色金融理念嵌入普惠金融服務過程,為有金融需求社會各階層提供綠色產品服務,發揮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市場定價的三大功能,逐步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信息披露制度、政策激勵約束機制、綠色產品創新體系、綠色金融國際合作“五大支柱”,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產業、綠色產業、循環經濟,增加農業生態產品供給,提高農業生態服務能力。

而金融機構可以幫助中小微企業發行綠色債券和綠色發展基金,為其開立碳賬戶、完善碳核算方法、計算碳排放量以及建立農業碳減排風險共擔機制,將普惠金融標準植入綠色金融發展理念,推動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協同發展,逐漸演化晌咧柿?、更持久的绿色茥]靳囑?/span>?

五、主推社區金融和民生服務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有關研究統計顯示: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中約有8.5萬個成熟社區,聚集了7,800萬人口。顯然,我國社區巨大的人口基數為普惠金融進入社區提供了天然切入口,有利于打造“普惠金融+社區金融+生活體驗”生態圈,讓更多的普通社區居民參與到“互聯網+公共服務+普惠金融”領域,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2023年,普惠金融可以引導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地方銀行、中小商業銀行、互金平臺以及金融科技企業深入挖掘社區居民金融需求,在城市社區設立“金融綜合服務體”,在鄉村社區設立“金融服務站”,變身為社區金融服務機構與社區電商服務運營商。根據社區居民家庭經濟狀況、個人收入情況、投資偏好和消費能力,提供社區居民儲蓄、融資信貸、投資理財、人壽與財產保險、保管箱、稅務匯兌和咨詢等金融服務,確保社區居民有機會積累個人和家庭財富。

同時,推進社區領域內的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智慧圖書館、體育設施、游樂場所、影劇院等公共服務資源普及應用,提供日常生活繳費、網上購物、支付結算、征信查詢、網上購物等服務,為社區低收入人群、下崗人員、殘疾人士、婦女生活便利化創造條件,為千家萬戶提供“接地氣、一家親”社區金融服務。

六、消除數字鴻溝引發的社會隔閡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2022年一份調研報告顯示:目前我國老年人消費仍以現金為主,70歲以上老年人更偏愛現金支付,只有不到18%的老年人使用微信、支付寶或銀行APP支付;在辦理銀行業務時,85%以上老年人也以銀行柜臺辦理為主,自主使用自動柜員機/ATM機的人數不到10%。

老年人不使用數字工具原因要么是搞不懂、學不會,且對數字化金融資產安全性顧慮重重,導致老年人很難享受到數字金融服務和產品,也是引發我國“數字鴻溝”主要原因。

“數字鴻溝”問題不僅僅是數字科技發展帶來的技術問題,還涉及金融服務獲得機會公平的社會問題。

2022年1月27日,中國銀保監會印發了《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要求銀行保險機構發展產業數字金融,解決“數字鴻溝”問題。因此,如何幫助長期被數字鴻溝狙擊的人群正確使用數字工具和消費數字產品應該成為2023年普惠金融的一項重要任務。

首先,普惠金融應該以人為本,為老年人、文化程度較低人群或輕微智障人員提供更便捷的金融工具和服務渠道。比如,利用大數據、客戶移動終端、人工智能、APP等技術在遠程開戶、線上支付提供簡單、實用的金融產品,化解老年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窘境,提升特殊群體數字化體驗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同時,挖掘老年客戶金融需求,按照適老化要求量身定制與其風險承受意愿和能力相匹配的金融產品,讓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數字普惠金融的服務,進一步消除“數字鴻溝”帶來的社會負面影響,跨越數字鴻溝,提高普惠金融服務范圍和普及效能。

其次,金融監管機構、商業銀行、互金平臺需要及時更新大字版、語音版、民族語言版、簡潔版等應用軟件。提供更簡易、更直接的服務,讓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人群能夠在日常生活場景中接受數字化服務,提升特殊群體數字化感應能力,切實解決老年、殘障、少數民族等特殊群體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提高他們“會用、敢用、想用”數字化工具和產品的能力,解決文化程度不高人群、殘疾人或輕微智障人員因能力不足而引發的使用不足、效率不高問題,避免“數字鴻溝”的進一步擴大。

七、支持新市民安居保險和頤養工程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農民工以及投靠子女的老年農民涌入城鎮,成為外賣騎手、送水工、餐飲服務生或網約車司機,變身為新市民。

為此,2023年,保險機構對新市民較為集中的建筑行業、快遞外賣、網約車等職業風險較突出的行業開展保險產品創新,鼓勵保險機構開發不與戶籍掛鉤的普惠型健康保險產品,開發適合創業型新市民的雇主責任險、意外險、生命健康險,探索異地投保和快速理賠模式,還要發展新市民子女升學補助金保險、實習責任保險、教育機構責任險、學前教育責任險等新型險種,解除經濟困難的新市民家庭學齡前兒童教育之憂,提供教育、培訓、就業和安居樂業同等機會和資金保證。

同時,新市民不乏大量存在投靠子女的老年人群。為此,2023年普惠金融還要將“養老紅利”與“數字經濟”結合起來,促進商業銀行、理財公司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個人養老金業務發展,為老年新市民提供更為優化的金融工具和服務渠道,應對人口老齡化,解決“未富先老”問題。

比如,盡快建立涵蓋養老、醫療護理、家政服務、頤養滋補、疾病咨詢為主題的“新市民養老健康數據中心”,建立養老健康檔案、服務檔案,加強對養老服務、醫療衛生、家政服務、家庭保健項目的資金支持,為新市民跨省份、跨地區“一站式”養老產業服務提供必要的資金援助,加強新市民與當地社區養老機構的信息對接、供需對接和護理對接,讓老年新市民、殘障新市民、無經濟來源新市民享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便利和實惠,讓普惠金融成為新市民安度晚年、幸福晚年的可靠金融保障。

八、小額信貸為消費金融助力發威

小額信貸是普惠金融的起源和基礎,普惠金融是小額信貸的延續和發展。針對弱勢低收入群體的小額信貸包括生產經營和生活消費,而有時這兩者是兼而有之,不是涇渭分明的。無論是現在還是在未來,消費都將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第一動力。

在新冠疫情期間,消費金融更是發揮了“壓艙石”作用。數據顯示:最終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達到54.3%,高于資本形成總額11.2個百分點。

為此,2023年1月13日,中國銀保監會召開“全國2023年金融工作會議”,部署了九方面重點任務,把支持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今年重點圍繞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營造消費氛圍、提振消費信心,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時尚、品牌、智能方向發展,把擴大內需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列入“十四五”時期重點工作。

2023年,挖掘消費潛力毫無疑問應該成為普惠金融快速發展的重要一環。

針對小額分散、場景結合的消費信貸特征,消費金融鍛造與之適配的場景分析、獲客運營、信用風控等綜合能力,深度切入消費產業鏈與個人消費場景,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創新風控手段評估個體消費者信用風險,提供涵蓋企業畫像、知識圖譜、信貸風控、動態定價的零售金融方案,不斷深化數字化流程改革,不斷延伸擴大用戶群體,有效降低消費金融產品的風險定價,增加產品多樣性,拓寬用戶覆蓋面,提供更多的小額信貸支持消費行業復蘇。

尤其是2023年新冠疫情全部放開,居民消費場景限制全面解除,部分補償性消費將會涌現,加之2021年、2022年基數連續明顯偏低,今年消費增速有望反彈。

因此,加強對餐飲、文旅等受疫情沖擊嚴重傳統服務行業和小微企業創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紓困幫扶,提高消費信貸可獲得性、便利性和普惠性,完全符合今年消費行業的發展趨勢,難得一遇,機不可失。

九、加強普惠金融監管和安全措施

2023年,深化普惠金融領域監管體制改革,加強審慎監管與功能監管、行為監管和機構監管的協調,強化數字普惠金融監管,對打著“普惠金融”旗號開展的非法放貸、高利放貸和金融詐騙及時打擊,健全新業態、新產品制度規則,對迎合國外勢力、非政府組織或財團出賣、傳輸、販賣、轉讓、盜取我國普惠金融數據、信息的行為堅決懲罰,細化配套監管文件,提升監管能力,有效遏制風險亂象,將一切金融活動納入監管。

十、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普惠型服務意識

2023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普惠金融工作目標,讓普羅百姓更加便捷獲得普惠金融服務,更好滿足實體經濟金融需求,而不是僅僅落實在口號、宣傳或指導性文件上。

警惕部分金融機構小微金融業務“普而不惠”,更要防止個別互金平臺或相關機構表明上打著“普惠金融”旗號背地里卻干著高利貸勾當。

堅持金融業務必須持牌經營原則,提倡功能監管,盡快建設中國特色普惠金融體系,守正創新,樹立負責任金融理念,實現金融市場發展與增進人民福祉的相容共進的局面。(零壹財經 )

【作者:杜曉山,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小額信貸聯盟原理事長。 顧雷,北京大學普惠金融與法律監管研究基地副主任?!?/span>


【免責聲明】
本文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亦不為其版權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